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段话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大概意思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王安石的说理文至今读来依然很学习的意义,比如做生意,当所有人都冲向一块领域,蛋糕就那么大,人一多,谁都吃不饱,如果你懂得另辟蹊径,找到一条别人难以抵达的路,更有机会做出一番事业。做事情除了要有意志力还需要超乎常人的智力、手段支持,否则也是很难成事的。
在我眼里王安石更像文科生中的理科生,他的诗文充满辩证思维和理性思维,又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指出人要站在高处,要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司马迁在受到奇耻大辱——宫刑之后,仍不坠青云之志,誓死要完成父亲的未竟之志,不屈从淫威也要如实写完《史记》,让后人一见真相。
诗人臧克家在鲁迅死后,写了这么一句诗:“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司马迁巨著《史记》,如今还活在人们心中,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必读书目。鲁迅更是评论《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古人的魅力就在于他们不仅文章写得好,写得入骨,他们的精神更加崇高,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大概意思是: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要专注勤奋,如果不能摒弃外在的诱惑,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古今多少人,成于专注与勤奋,古今多少聪明人败于现实的诱惑。
在陈毅小的时候,有一次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子,他本想用饼子沾点酱油,可没想到沾到了墨汁,结果吃了一嘴黑。有专注力的人,更有作为。
有一次,数学家陈景润走路时撞到树上,他以为自己撞到了人,一连说了几声:“对不起,对不起!”后来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棵大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原来,他正全神贯注地思考着数学问题。
反观方仲永、“五道杠少年”则毁之。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句话出自左丘明的《曹刿论战》,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立下志气与决心,决定好了就行动,一鼓作气。如果还等你筹算谋划,磨磨蹭蹭,士气早没了。
很多人就是如此,昨晚想了一晚上要干大事,睡一觉,到了第二天早上,全忘了。其实不是忘了,而是士气没了。
做事情尽量不要拖,一拖下去就很难再有决心了。
《古文观止》包罗万象,学问精深,不是一两句就可以说得完的,今天这几句话仅仅是冰山一角。读《古文观止》可以学历史,可以学哲学,可以学人情世故,可以学中国的人文精神。
今年的语文高考3卷更是出了一篇分析《古文观止》为何如此受欢迎的文章,让学生分析原因。
2020年4月,《古文观止》更是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古文观止》除了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本,也是我们中国人修身、齐家所必备的参考书,更是治国、平天下所不可或缺的智囊库,在当今还是我们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读物。
如果你对《古文观止》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去看看】进行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