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咱们农村的变化,真的是一日千里啊。过去村里那些泥泞小路,刚下完雨走一趟,得浑身都是泥,现在呢,一条条水泥路铺得平平整整。以前晚上走在村里,不说走路难,光是找个路标都难,四下漆黑一片。而如今,夜晚的村头巷尾早已被灯光照亮,走夜路都不怕摔跟头了。自来水也进了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清晨,打开水龙头,水流得畅 通无阻,感觉生活质量一下子就上去了。这些年,咱们村的变化,真的看得见摸得着。
可你别以为这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儿。背后可有一番心酸和付出。村里的这些设施,修路、栽花、装灯、通水,哪一样不是需要花钱的?咱们农村跟大城市不一样,没那么多的财政拨款,也没有那么多的专 业团队来维护这些设施。说到底,咱们村还是靠那点儿薄弱的集体经济,和大伙儿东拼西凑的钱,来维持运转。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啥大事,大家都能一块儿干,大家一同上,放水、修渠除草,这些活儿全靠村民义务劳动。没啥争议,大家都心甘情愿。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再想召集大家一起干活,那就不太可能了。
于是,村里也想了办法,实行“出人或出钱”的策略。能出力的人就出力,不能出力的出点钱,想着这样也能解决问题。但时间长了,矛盾就出来了。出力的人总觉得自己吃亏,觉得自己做了那么多事,换来的回报远远不够。而那些出钱的村民,又觉得自己被“榨取”,心里头不大舒服。这些问题不断积累,最终让这种方式渐渐失去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