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群发拜年短信,拜年信息群发怎么发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1-28 07:06:08

来源:【紫金山新闻】

每到春节,各种各样群发拜年短信、微信是少不了的。古代没有这样快捷方便的通讯方式,古人是如何实现“群发祝福”的呢?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介绍,古人自有应酬妙法——群发祝福“贺年卡片”,用自己的名片代表祝福。

怎样群发拜年短信,拜年信息群发怎么发(1)

视觉中国供图

“群发祝福”的风气,始于北宋

大年初一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汉代就有互相拜贺新年的记载。侯印国介绍,宋代以后,拜年更是成为一种全民性的社交仪式,平日虽然久疏通问,但过年也要奉上祝福。两宋之际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南宋的《梦粱录》中也记载大年初一“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

“互相问候祝福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但要在短短的过年几天里,逐一当面祝贺所有亲友故交,也确实有着现实的困难。”侯印国说,用自己的名片代表祝福,群发“贺年卡片”,这一风气大概始于北宋哲宗时期。

《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所谓的名刺,其实就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名片。名刺上面的内容一般是姓名、官职、家乡之类的基本信息。“早期的名刺是一个竹片或者木片,唐宋时期已经变成一张纸片了,比较正式的用红纸泥金字,偶尔也有用绫罗书写,更为奢华。”侯印国介绍,宋代的一些官员文士,过年时要拜年的人太多,一则分身乏术,短短时间难以一一拜访,二则对方也在四处拜年,未必时间凑巧,所以除了极为近亲重要的亲友,其他就用写上祝福语的特制名片来替代见面拜访。这种名片主要靠家里的奴仆、佣人赶到各户人家分送,相对重要的则安排自己的子弟来送。

当然,不能把所有的佣人都派出去,因为别人也会派人来送拜年名片,家里得有个人负责接收登记。一般会用红纸做个大信封或者大纸箱,放在门口给其他人投递拜年名片,上面写着“接福”或者“代僮”之类的字样。另外还要准备一个本子,把拜年名片上的名字和住处登记下来,这个叫做“门簿”。清代的过年门簿,在第一页往往要先虚构几个来拜年的最贵宾客,常见的是“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此来图吉利彩头。

怎样群发拜年短信,拜年信息群发怎么发(2)

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故宫博物院藏 受访者供图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拜年名片,出自北宋文学家秦观

这种过年使用的名刺,虽然样式上和平时用的名片差不多,但内容上更像是一个极为简短的问候信件,确实是字面意义上的“短信”。“因其内容都是一两句客套话,所以历来人们都不怎么重视,也没有文人会将其作为作品收入文集,所以最早的拜年名片出自何人之手,具体文字如何,早已无从查考。”侯印国介绍,单就流传至今的文献来说,能找到的最早的拜年名片,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

秦观是江苏高邮人,他的一份拜年名片,当时被作为书法作品保留了下来,虽然现在已经失传了,但南宋收藏家张世南家中收藏了这个帖子的石刻拓本,在他的著作《游宦纪闻》中记录了其内容:“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帖子只有十七个字,最开头的三个字是自己的名字加上敬贺字样。侯印国介绍,古人有名有字,一般在和其他人的聊天中,自己称呼自己要用名,表示谦逊。反过来称呼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要称呼字,不然就显得很不礼貌。只有长者和上级,才可以对晚辈或下级直接称名。后面六个字“子允学士尊兄”,子允是当时一位馆阁学士名叫常立的人的字,学士是其官职,尊兄是进一步的尊称。“正旦”就是大年初一。最后的“高邮秦观手状”六个字是落款,高邮是其家乡,“手状”是当时写名片落款常用的词,因为一般这种名片并不雕版印刷,都是亲笔手写。

群发拜年帖“泛滥”,“飞帖”式祝福流于形式

古时一到过年,主人给各路人物送上拜帖,仆人飞驰赶路,后代也将其称为“飞帖”。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说,这一天苏州拜年送帖的人“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正如今天人们过年期间群发短信、微信,这种飞帖式的祝福往往流于形式,很多人平时毫无互动,这时也互相送上拜年名帖,风气往往以收到的帖子数量多为荣。还有的人为了套近乎,给素不相识的名流或官员送去贺年帖,目的是以后见面了可以套近乎——“我就是给您发过拜年帖的某某啊!”

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说,当时北京城里官员众多,民间百姓给亲友拜年,往往出于真心,官员们互相拜年,更多是人情世故。“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而不纳,或有闭门不纳者。”不管认不认识,都给官员府邸上送拜年帖。有的官员为此深感烦恼,府上的仆人也很有眼力见儿,看到素无来往的人来送拜年帖子坚决不收,甚至连大门都不开。

但越是到后世,这种群发的拜年帖就越多。清代褚人获的《坚瓠集》中说:“拜年帖,国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素无往还,道路不揖者,而单亦及之。”起初。拜年帖还跟以前一样,要写上对方的称呼,到康熙年间以后,风气更加虚浮,连平时路上见面都不打招呼的人,过年也要送去拜年帖。这种帖子当然就是批量写成,不逐一写收件人信息,只写上自己的名字“某某人拜贺”,便开始派下人群发。仆人发帖任务量太大,到门口喊一声“接帖”之类的词,还不等对方反应,把拜年帖塞到对方的接福袋子里就走。有的人家没有准备接福袋子,他们就直接塞门缝里,随后匆匆赶往下一家,和今天在小区里挨家挨户塞小广告的差不多。清代《燕台月令》形容北京过年期间“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这种随意群发的拜年帖,就类似如今过年时,有人会复制一段内容,发遍通讯录里的所有好友。几年前,一首歌曲《群发的我不回》,唱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在古代也当然有很多人对这种“泛滥”的祝福表示不满。明代才子文徵明的诗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他虽然对这种虚礼深感不满,但也会随着大风气投递拜年帖。

“群发拜年帖,还闹出不少笑话,最有名的是偷换拜年帖事件。”侯印国说。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中说,他有个表舅吴四丈,性格很幽默滑稽,有次大年初一,也想群发拜年帖,但家里没有仆人。吴四丈正在家门口徘徊时,正好有沈家的仆人来给他送拜年帖。他灵机一动,想到自己要送帖子的对象,跟沈家要送的也差不多,于是把沈家仆人请到家里酒肉款待,偷偷把仆人包里的拜年帖全都换成了自己的。酒足饭饱后,沈家仆人继续兢兢业业把帖子送到目的地,完全没有察觉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辛辛苦苦投递的都是吴家的拜年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