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有一个传统习俗,那就是家里有人去世,需要有人替逝者守灵三天。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在人去世后的几天里,人的灵魂不会立刻散去,而是会停留在家里,看看儿女。
因此,为了让亲人离去的安心,这时候就需要有儿女守灵,一直到下葬结束。
守灵是亲属们悼念逝者的一种方式,用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离去的不舍。
到了现代社会,很多人不懂得守灵的规矩,甚至也不知道守的是什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细细说一说。
通常来说,守灵的人是逝者的直系亲属,比如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辈等。
守灵的时间比较长,需要人们跪在灵堂的两侧,不能睡觉,还要不停的烧纸,念叨一些“安心离去”的话语,所以守灵的人一定要身体健康。
像高龄老人、孕妇或者是年幼的孙辈,都不适合守灵。
另外,如果逝者是男方,那么通常他妻子娘家人是不用守灵的。
但如果逝者是女方,那么她婆家的亲属反倒可以守灵。
一般来说,守灵至少要3天,有的地方可能时间更长,需要7天,这时候人们会轮流守灵,以免一个人吃不消。
守灵的人需要在灵堂跪着,但守灵期间不是光跪着这么简单,还需要做好这4件事。
第一:守护好逝者的遗体,以免野猫来捣乱。
在过去,人们居住在乡野,这里老鼠野猫比较多,停灵期间,如果没有专人守护,担心老鼠和野猫来灵堂捣乱。
在迷信的观念中,猫还有通灵的能力,如果让野猫靠近逝者,那么猫就会变得特别吓人。
因此,民间有说法“守灵不与猫相见”,说的就是猫不能出现在灵堂。
我们都知道,猫是一个夜间行动的动物,它们经常爱乱窜,如果窜到灵堂,没准还会一溜烟钻到棺材里,破坏逝者的遗体。
所以,守灵的人越是到了晚上越要打起精神,以免野猫伤害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