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郁金香借由这些园艺家和爱好者试着通过突变来改良品种,产生了里弗金提督、 “水师提督艾克” 、“永远的皇帝”等当时价值连城的郁金香品种,并慢慢向大众阶层普及。
17世纪30年代爆发的瘟疫黑死病,促使了荷兰人更加痴迷地追求美艳的郁金香。
伦敦大学学院戈德加教授分析认为:“因为瘟疫,当时的人觉得自己快要死去了,所以,他们只好把钱浪费在像郁金香这样愚蠢的东西上;而且,因为当时一些人从因瘟疫去世的亲人那里继承了一些额外的钱财,让他们可以用在购买郁金香上。”
当时,单色品种的郁金香较为便宜,大约需要几百弗洛林,随着越来越多人对郁金香的追捧,和郁金香有限的培育量,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投机是第二个阶段的主旋律。
1635年前后,郁金香被疯狂追捧引起了投机花商的注意,他们对于栽培郁金香或是欣赏花的美丽并没有兴趣,只为哄抬价格,赚取利润。
此时,郁金香热从莱顿传到阿姆斯特丹、哈勒姆等核心城市,需求量日渐扩大。
记载了郁金香泡沫的《大癫狂》一书的作者查尔斯·麦基写道:一个金色的诱饵诱人地挂在人们面前,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奔向郁金香集市,就像苍蝇围着蜜罐一样。贵族、市民、农民、机械师、水手、仆人、女仆,甚至连扫烟囱的和穿旧衣服的妇女,都涉足郁金香。
那时,一棵价值3000弗洛林的郁金香,可以交换八只肥猪、四只肥牛、两吨奶油、一千磅乳酪、一个银制杯子、一包衣服、一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
郁金香的交易以球根的现货来买卖,交易主要在冬天进行。
1635年秋天开始,不断壮大的投机花商队伍完全抛弃了鉴赏家们建立起来的传统的交易方式,不再满足于出售实际拥有的郁金香,而是开始销售还长在土中的郁金香。
美艳的花儿如此受欢迎,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交易的需求,投机花商会开出空头支票的期货,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以约定的价格,将还长在冰冻的土地里的郁金香卖给抢购者。
荷兰是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最早的交易所就于1610年,在阿姆斯特丹建立。
郁金香期货也是荷兰发达的金融业的缩影,当时哈勒姆城南的一家叫做“金葡萄”的酒店成为了投机花商们的交易所。
交易则不涉及现金和现货郁金香,而是提出一份约定了明年的交易时间和交易价格的票据,外加预付款。
预付款也并非限定只能使用现金,家畜、家具,只要可以换钱的东西都可以抵用。
因此,这样的期货票据辗转很多人之手,最终出现了连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都不知道的情况。
被称为花商的投机客深度参加其中,各类郁金香,无论普通品种,还是稀有品种,价格都一飞冲天,郁金香无论好坏,瞬间失去了审美价值。
伴随而来的是资深郁金香收藏者的离场,郁金香进入刺破泡沫的第三阶段。
1636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株郁金香都没有被卖出——这次拍卖失败引发了郁金香价格*的恐慌,到1937年,郁金香价格一路走跌,*中的郁金香期货票据无法兑现,那些无法付出货款却又背负债务的人数量暴增,荷兰各都市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