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
3、用拐杖敲门的潘老人
下面这个“潘老人”的故事,也是出自于《太平广记》:
嵩山少林寺,元和中,常因风歇,有一老人杖策扣门求宿。
说的是在唐朝宪宗的元和(806年 - 820年)年间,有一天晚上,有一个老人,在大风刚刚停止的时候,来到了嵩山少林寺的山门前,用拄着的拐杖,叩门请求住宿。
寺里的僧人听到叩门声后,一面以庙门已经关闭要到天明才好开为理由,拒绝了老人开门的要求,一面告诉说寺门外面有两间空房子,请老人自行进去睡觉吧。
二更天以后,有一个僧人起床,要外出小便。忽然发现庙门外面非常明亮,犹如白天一样,这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就感到非常的奇怪,于是就想上前看个明白。
他悄悄地打开一条门缝,只看见老人所住的那个空空如也的房间里,地上已经铺设了床垫子,床垫子上是翠绿色的帐幕,看上去很是美丽光彩,又看见床垫子上放着不少的菜肴,这个老人端坐在床垫子上,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神态安然的吃着喝着,还不时的打着饱嗝呢。
看见这个场景的僧人,就急忙将他看到的场面,告诉了其他还在睡觉的僧人,于是这些僧人就全部起来了。这些僧人一面对老人如此神秘的表现而感到惊讶,一面又不敢开门上前去问个究竟。只是默默地聚在一起,默默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
到了五更天以后,吃饱喝足的老人,睡了一觉以后起来了,在一番洗漱完毕后,就伸手从怀中取出一个葫芦,这个葫芦有拳头那么大。
只看见这个老人,把床垫子、帐幕、以及所有他用过的物品,一样一样的全部放进了这个葫芦里,而这个拳头般大小的葫芦,也真的是很奇怪,把所有的这些东西,也一样一样的吸纳进去了。
装完东西以后,这个老人又把葫芦重新揣进怀里。这个房子又恢复了原来空空如也的老样子。
这些僧人们个个感到非常的诧异和惊异,他们就打开庙门,上前去询问这个老人。但是这个老人,除了对他们表示感谢以外,什么也没有说。
僧人们纷纷要求老人住到庙里来,但老人坚决不肯。他们又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只是淡淡的回答说他姓潘,是从南岳来的,昨天途经此地,今天要往北面的太原去。
从那以后,还有人看见过这个潘姓老人。
4、最有诗情画意的敲门
最有诗情画意的敲门,是宋朝人苏东坡写的。他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二再用前韵》的一首诗中,有这么两句描写敲门的精彩诗句:
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
看见我喝酒喝多了,
醉卧在梅花树下,
就想把我抱起来,
送进房间内去休息休息,
因为实在是腾不出手来,
所以就叫啄木鸟先去敲门。
苏东坡写的这首《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二再用前韵》诗,是根据柳宗元的传奇小说《龙城录》中,一则名为“赵师雄醉憩梅花下”的故事而来的:
隋朝开皇年间,有一个名字叫赵师雄的人,要到位于今天广东省博罗县的罗浮山去。
在寒冷的一天傍晚时分,由于又冷又饿,加上长时间得不到好好的休息,赵师雄身体极度疲惫。就在他精神恍恍惚惚之时,猛然看见了路旁边的松树林里有一家酒店,于是他就将马车停下来休息。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淡妆素服的女子,衣裙飘飘的向他迎了上来。
赵师雄发现与他说话的这个女子,身上散发者一股袭人的香气,而且说话的语言非常清丽,在满心喜欢之下,身不由己的就跟着这个女子,敲开了路边的酒家之门。
他和他两人频频举杯,连饮数杯,言笑晏晏,把酒言欢。
不一会的功夫,来了一个身穿绿色衣服的小孩子,在他们面前载歌载舞又跳又唱。
很快的赵师雄就醉酒睡着了。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赵师雄在一阵刺骨的寒风中醒来,睁开眼睛一看,这时才发现天已经亮了,自己一个人正睡在一棵硕大的梅花树下。
梅花树的树枝上,有绿色的小鸟,正在欢快的跳跃鸣叫。
开始泛红的天空上,月亮已经西沉,星星也渐渐隐去。
赵师雄站在梅花树下,很是一番莫名的惆怅,梦中所见的那个淡妆女子呢、那个绿衣童子呢,现在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1、敲门最早是用瓦子的
北宋朝有一个法号叫怀深的大和尚,曾经写过这四句佛经唱词:“黄叶止啼知即已,敲门瓦子亦休留。虚空讲得真经后,解笑当年石点头”《安正阇梨求偈》。
由此可以知道,最早用来敲门的是瓦子而不是砖。
又由此可以知道,瓦子是破碎的瓦片,瓦是完整的瓦片。所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敲门也可用瓦砾的
南宋朝的曾敏行写了一本《独醒杂志》的书,在该书的卷五中,记录了一则苏东坡的逸事:
东坡多雅谑,尝与许冲元、顾子敦、钱穆父同舍。一日,冲元自窗外往来,东坡问何为。冲元曰:“绥来。”东坡曰:“可谓奉大福以来绥。”盖冲元登科时赋句也。冲元曰:“敲门瓦砾,公尚记忆耶?”
有一天,一位叫许冲元的人,从门外走了进来。
苏东坡就问他:“你来时一路上怎么样啊?”
许冲元回答说:“路上一路平安。”
苏东坡就笑着说道:“平安地到达,可以说是托上天的福分。”
苏东坡说的这句话,原来就是许冲元曾经说过的话。他的这一句话,最早是出现在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写在一篇赋文里的一句文言文。
许冲元也笑着说道:“这种为了应付登科考试而写的句子,你怎么到现在还记得啊?”
3、敲门终于用到砖了
从字源的角度来讲,瓦这个文字的出现,最早见于战国。先秦的无名氏,在一首名叫《琴歌》的诗里,就唱道“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坟以瓦”。而砖这个文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所以说这个字出现得很晚,因此和敲门组词而成的敲门砖,有时候也写作敲门甎,那就出现得更晚了。
明朝人田艺蘅,在其代表作《留青日札摘抄四▪非文事》中写道:“又如锦囊集一书,人所罕覩。得其片纸只字,不啻大贝南金率以厚赂。购至抄录七篇,偶凑便可命中,子孙秘藏以为世宝。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
说的是参加科举的考生,因为科举考的是八股文,所以考生要熟悉八股文的套路,就能够在考场上举一反三。如果背熟了《锦囊集》一书中规定的七篇范文,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如果考到了七篇中的类似题型,就可以照样模仿,就能够登科及第。这七篇范文,就是敲开科举及第大门的敲门砖啊。
清朝人陈恒庆说得更是直截了当,在他的《谏书稀庵笔记》中,有一则名为“敲门砖”的笔记,开篇就写道:“科场时代,俗谓八股文为‘敲门砖’,门开则砖抛而不用”。
4、敲门有时也可以用石头
清朝人沈复写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其中第四记《卷四▪浪游记快》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
我于是返回到墙边。
小门紧紧的关闭着,透过门缝可以看到,有矮矮的竹篱笆,插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绿色的竹林片片相连,静静的听不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拍了几下门,也没有回答的声音。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经过的路人对我说:“墙上的洞里头有块石头,这块石头是用来敲门的。”
我于是在门边上的墙洞里,找到了一块石头,于是就拿着这块石头,连续的敲了几下门,果然有一个小和尚出来应答了。
世上真的有敲门砖耶,古之人不余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