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先人们很早就为我们定出了过年的美食,只是有很多人会问,合子到底是什么?
传说所谓合子,就是取“合”字的谐音“和”,寓意为未来生活和和美美,两张皮寓意合和二仙,象征新的一年家和、人和、万事和。
对北方人来说,据说有长方形的合子、圆形的合子、半圆形的合子,款式很多,收边的时候做出绞边的花纹。
但具体到天津,合子就是饺子剩馅儿和剩面的组合,两个饺子皮夹一份饺子馅,形状与向日葵接近,典型的穷人家吃食。
不过,虽然拼凑的下脚料,味道与饺子还是不同的。
比如,东北韭菜合子,天津合子的大表舅。一般采用煎、烙的方法来完成,而天津的合子是和饺子一锅下的煮,而个人更是偏爱煎、烙的做法(干烙儿),金灿灿的合子皮儿薄而不漏馅,味香而不油腻,一口咬下去,全都是当年新韭菜的香气和汁水。
俗语后半句“往家转”,取的也是谐音,“转”即“赚”,寓意新一年财源广进。
然而,这句俗语在天津还有尾巴,毕竟过了初三,穷人家还有初四老兵炒鸡蛋,初五饺子捏小人嘴。然后又得开始奔那口“吃食”,在现实生活中,吃的大年三十的剩饺子、剩菜,所以就有了“合子加一”“合子加二”,然后就是“合子加八,越吃越发”、“合子加九,越过越有”,以及“和子拐弯”……
总之,“初三合子往家转”就是在归心似箭的家人团聚里,因“合”而更加凝聚、更加亲和、更加包容、更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接二连三的合子—直至正月十几,常吃常新的合子包个不停。
正月里的天津人频繁吃合子,有时仅为吃饺子时的点缀。人们以美好的民俗心理为合子美食赋予了吉祥与意趣,期盼生活和美、四季发财,事业盛达。
有的人要问这个“合子”是不是应该写成“盒子”,问及一些老人,他们认为还是用“合子”二字合适,因为合子的做法就是把两张面皮儿合在一起,由此而得名。
另外,北京的馅儿合子与天津的合子只是包法相似,但是从作法到吃的时候,都和天津的合子完全不同,可说是带馅儿届的真假孙悟空和六耳猕猴。
具体来说,在北京馅儿饼和馅儿合子都不是一回事儿,馅儿饼就是把菜包子拍扁了,注意可不是把蒸好了的包子拍扁。做馅儿饼像是包包子,包好后拍扁,擀成圆形,烙熟了就是馅儿饼。
做馅儿合子和的面要软,将面做成两个剂子,然后将剂子擀成圆皮儿,要薄一点儿。把馅儿放在一个面皮上,另一个面皮扣在上面,用拇指将四周压实,再用碗沿儿,切掉宽边。那形状像钵,只不过中间的“大肚子”面积要大。合子的馅要装得足一些,讲究的还要捏出花边。烙熟就是馅儿合子。
梁实秋先生在《谈吃》里曾专门提到过韭菜合子,大概也是感叹这老北京寻常的小食于台湾竟是难得。
我们这里街头巷尾也常有人制卖韭菜合子,大概都是山东老乡。所谓韭菜合子是油煎的,其实标准的韭菜合子是干烙的,不是油煎的。
梁先生所说不错,韭菜合子确是以干烙居多。既然叫“烙”那么大家一定会想到那烙饼的饼铛。不少老北京人家烙合子都使用饼铛。
但是真正烙合子应该使用的,是一种名字叫“炙炉”的餐具,其形状像一个倒扣的砂锅,顶部圆面儿上全是一个个小圆形透空洞眼儿,据说这支炉是北京门头沟区斋堂地区的特产,是用当地一种细钢砂烧制而成。用支炉烙饼,尤其是烙合子真是别有风味。用支炉烙合子,那合子上不能抹油,这样吃起来才爽口。
如今这支炉基本从各个家庭消失了,所以想吃烙合子只能用饼铛啦。
除了用具,北京的合子的馅儿要细调,而天津的明显是饺子馅是啥,盒子馅儿就有啥。
所以,北京的合子是正餐,天津的合子是“下脚料”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