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影子~
周复盘的时候给大家说过,我的记账策略是“每周记录、月末对账”——周末一次性记录本周的账,月末对对账。
那么,遇到对不上的账,怎么办呢?
有对不上的账是正常的小影子上财报课的老师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很清楚。
老师说,考试的时候编财报,做到最后发现做不平(总资产≠总负债 所有者权益),别纠结,也别一直检查浪费时间,考试的时候你肯定是做不平的!直接把总负债 所有者权益那个数抄到总资产那个栏目就行了!
老师说的是考试,如果是企业财务那是一定要做平的,这是最基本的。但是,他也说出了一个事实:账务记录又多又杂,人工记录、计算出错的概率是非常非常大的(只有少数学霸能在考试中做平)。
我们个人记账也是这样:每天的收支笔数很多,支付的渠道也很杂。记账也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不太可能每笔收支发生了就立刻去做记录。我们记完账不像公司那样至少有1人审核,有时候更有2-3人审核,我们记错了账也不容易被发现。
所以,对不上账是非常正常的。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处理起那些对不上的账就轻松多了。
抓大放小做决策的时候,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成本和收益相匹配”。选择怎么处理对不上的账,也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
成本,就是付出的时间精力;收益,就是后期通过账务分析为我们开源节流做出的贡献。
考虑成本和收益,对于对不上的账,需要“抓大放小”,不要每一分每一厘都想要对上。再次提醒大家,咱们这不是企业做账,个人记账不需要向国家监管机构以及*负责。
给自己定一个金额,当差异低于这个金额的时候,就可以不去追究。
这个金额由几个因素决定:
1.总支出,比如我一般来说一年是花8万,我觉得一年里差异3%是能够接受的,那么就是差不多2400元。
2.对账频率,我自己是每个月对一次,即一年12次,上面这个2400分到12次就是每次200元。
3.个人习惯,消费观个体差异很大,都是年入10万的人,A觉得花10块打个车毫无负担,B会觉得是浪费钱1块钱坐公交是一样的。同样,有的人会觉得200元的差异是比“大数目”,而有的人就觉得是“毛毛雨”。
最后还要考虑账户数目,我有二三十个账户,常用的也有那么十来个(主要信用卡),总的偏差我可以接受的额度是200元,但要是十来个账户都200偏差,那加起来就2000多了,显然这就不能接受了。
综合我历史对账的偏差数据,我会把单账户可接受的差异额度控制在100元。即如果我的记账软件上显示余额是1000,而账户实际余额是900或者1100,我都不会去追究到底哪里来的差异。
老会计教的记账技巧思路清楚了,原则明确了,那么具体要怎么操作呢?
现在“影会计”就来教大家点专业的。这是小影子跟着公司那位30年的老会计学来的干货哦。
1.快速定位差异
对账最难的是找差异在哪里,有两招可以快速定位差异。
先对每日余额。我们现在基本都是电子支付,用现金很少,电子账户里的流水通常都显示收入、支出、余额,而记账软件的“对账”功能里也会显示着三个数字。
某记账软件对账功能下展示的流水
我是每月对账的,所以我的上一个对账日的余额和账面肯定是一致的,然后就一天天往后看,找到有差异的那天,就是那天有差错,可能是漏记(最大的可能),也可能是记错了数字、账户等。
如果你没有定期对账,也不要慌,工作量同样不大。余额还是要对,但是可以跳着对,比如今天4月17日,有差异,那先看看3月31日是不是一致,不一致继续看2月28日,以此类推。
如果12月31日是一致的,1月1日不一致,首先肯定1月1日有差异,找到差异,改正。然后看下4月17日的余额,如果一致了,说明后面全是对的,如果不一致怎么办呢?要从1月2日开始一笔一笔对吗?也不用。
这时候可以再重复上面的套路,看1月31日是否一致,不一致接着看1月15日,以此类推。
或者也能用第二招:分时段对发生额。
在账户App和记账软件里分别选择1月、2月、3月等,具体时间长短自己根据记账的频次设置,账目多时间就短点,账目少就长点,筛选出不同时段,加总出这期间收入和支出的发生额,然后一比较,哪段时间有差异就非常清晰了。如果软件不支持,可以导出数据自己用excel统计对比。
如果你的账目非常少,一个月就一两笔,那就直接一笔一笔对吧。
2.“中间账户”用处大
上面一招说的是找准差异然后订正,那么那些不用追究的差异怎么办呢?放着不管?直接改账户余额?都!不!对!
不管那差异永远在,影响下次对账。直接改余额,是很多人对待差异的处理方式,但是会导致收支统计失真——实际账户月初余额1000,月末余额500,实际是支出了500块,但是记账软件上可能月末余额是600,支出只有400块,如果直接改余额,那么在做支出分析的时候,统计到的金额还是400,少了的100不知道去哪了。
正确的方法是:针对差异记一笔收入或者支出。
小影子原本的做法是设置一个项目叫做“对账差异”。实际账户比账本多就记一笔收入,实际账户比账本少,就记一笔支出,项目都选对账差异,这样如果想知道自己那些不知道来源去向的收支,选出对账差异这个项目统计查看就行了。
以上是常规做法,但是时间长了,我发现其实有些差异是我自己搞错了账户,用上面的方法,会虚增收支。举个例子,本来是浦发支出10元,我记成了交行支出10元,等到月末对账的时候,浦发账户比实际多10元,我又会记一笔浦发支出10元,交行账户比实际少10元,就再记一笔收入10元,这个月我明明就花了10元,但是统计变成了支出20、收入10元。
于是我想到了中间账户。中间账户的灵感来源于企业会计的中间科目,具体就不解释了,只说操作方式。设置一个虚拟账户,名字就叫“对账差异”(注意,账户≠项目)。
还是上面举例的情况:浦发账户比实际多10元,那么我就记一笔浦发账户往对账差异账户转10元的转账记录,反之再记一笔差异账户往交行账户转10元的转账记录。
等到所有账对完了,看看对账差异账户的余额是正的还是负的,如果是正的,统一记一笔支出;负的就记一笔收入,保持余额为0。上面的例子里因为一进一出互相抵消,对账差异账户本来就是0,那就无需再做任何处理。
这种方式下,月末统计,支出总共就是10元。不会虚增收支。
中间账户还有很多别的用法,最常用的是对一些资金进出非常频繁琐碎的项目进行利润统计。比如我做品牌特卖,平时的收入不会天天提现,有时候做活动、贴运费等都是即时支出且不会统计进平台的报表里,这时候我就会用中间账户。想知道总投入和总的收入,看中间账户就行了。
老会计教的套路都告诉你们啦,要是还理不清楚,可以找我帮你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