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势来说,山西省的地势是中间低,两边高,西部和东部分别是吕梁山、太行山,中间是盆地。而山西省境内的河流主要是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以及汾河河流。以往山西的降水量非常少,即便是有强降雨也是非常短暂的,出现的雨水会沿着中部盆地流入汾河然后最终注入黄河,但此次山西的强降雨量波及范围非常广,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而这种中间低,两边高的地势不利于河流排涝,久而久之就引发了区域性洪涝灾害,而且比郑州更为严重。

图为山西省的地势图
二、山西省以前是否出现过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在明清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山西省不仅是旱灾频发之地,也是洪涝灾害发生多的地方。在明清时期,山西有很多小型盆地,每年都会在夏末初秋时期,发生强降雨。可以说在当时,山西上半年和下半年是旱灾和洪涝交替发生的。明清时期,皇宫贵族为了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为了保证木材质量,工人们选择到山西进行乱砍乱伐,即使是路途遥远,但只要能够保证皇宫建筑所用的木材是上等的木材就足矣。
除此之外,在当时其他省份的难民为了稳定生活,也都纷纷涌入山西省,人口加剧后,生活所需就会出现上涨,所需要的木材也是越来越多,渐渐的山西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在遇到大规模降雨后,就容易引发山洪。

针对山西省的特殊地质,我们可以采用植树造林的方式防止雨水对地质的破坏。没有植被覆盖的泥土势必容易出现被雨水冲刷的情况,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田地毁坏,房屋倒塌的危险。所以想要控制水土的流失,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是植树造林,通过植被紧紧牢固抓住松软的土壤,防风固沙,只有有效的改善这种生态环境,才能实现降低洪涝灾害。

我们都知道山西省是全中国煤矿最多的大省,近几年来人们为了追求利益,不断开采煤矿,然而煤矿过多也会适得其反,过度开采就容易让地下变成空壳,破坏地质岩层,一旦出现强降水,土壤就容易被侵蚀,出现路面塌陷等情况。尤其是一些盲目开采及滥采等不合理行为,加之爆破等一些震动因素,使得地面顶板较薄之处极易塌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