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气象局
6月以来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天气频繁
已连续出现5次高温天气过程
而据中央气象台
本周华北黄淮
持续性高温天气再次来袭
就在今天下午
中国天气网发布信息:
下午4时14分
北京南郊观象台记录到40.9℃!
“这也是今年来北京第四个40℃”
高温之下
不少公众也提出:
多地破纪录的高温
究竟是如何测出来的?
它们的真实性、可信度
是如何保证的?
7月4日,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
走进北京南郊观象台
所有问题
都将在此找到答案
一问
北京南郊观象台破纪录的41.1℃
如何测得?
整个6月,北京高温日数达到15天,突破南郊观象台整月高温日数最高纪录。
这些数据如何测得?
4日15时,记者来到南郊观象台室外观测场,邀请南郊观象台科普培训科科长杜传耀解答疑问。
在地面植有草皮、约300平方米的观测场内,分布着百叶箱、雨量传感器、酸雨自动观测仪、日照传感器等十几种气象观测仪器,能监测40余种气象要素。其中,温度监测的传感器,安装在百叶箱内。
百叶箱距地1.5米高,通体白色,四壁由两层板条组成,呈“人”字型,能防风、防雨,防止太阳直射和地面反射,并能保证空气流通,防止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真实反映大气温度,百叶箱内主要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现在采用的都是电容式温度传感器,相比于传统老式监测仪器,具有更加精准的监测能力。”杜传耀解释。
百叶箱内的温度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业务平台,每分钟更新一次数据,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这里的数据集约化平台连接了全北京市500多个气象监测站,每分钟都会实时更新多要素的气象数据,其中就包括温度数据。”杜传耀补充。
二问
观测标准为何要全球统一?
如何确保数据精准?
除了温度传感器外,分布在观测场内的每一个观测仪器及设备,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规范。“比如百叶箱要求距地1.5米高,箱门朝北等规定就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标准实施。此外,探测环境等也有全球统一的标准规范。”杜传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