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西|撰文
五十年代,我还在上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去一位同学家看“小人书”,当时这位同学家的墙上挂有一幅马,他向大家介绍:“这幅马是一个画家画的,这马尾巴听我父亲说,是一笔画成的!”当时我特别喜欢画画,画是谁画的不知道,“马尾巴是一笔画成的!”这句话在我幼小的心中却烙下深深的印记。
六十年代我已经到省城上学去了,有一次这位同学来省城找我,我招待他在学校的食堂吃饭。这时的我已不是上小学时候的我,已经正式拜师学画,对国内大家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的名字早就熟记于心。
饭桌上我问他:“你们家墙上的那匹马是谁画的?”
他说:“好像是什么鸿!”
我说:“是不是徐悲鸿?”
他说:“好像是!”
据说我这位同学的父亲,年轻时和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抗战期间二人在重庆相遇,徐悲鸿亲自画了这幅马送他,画上题字为“哀鸣思战斗,迴立向苍苍”,表达了徐悲鸿为抗战胜利而呐喊的家国情怀。
徐悲鸿作品《奔马》
说到画马,自古有之。马自从被驯化以来,就成为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一起劳作一起休息,一同战斗一同凯旋。为马传神写照成为人类艺术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画马的历史有人说起源于唐代,“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中的诗句。这江都王是谁?是李绪。李绪为初唐时期人,唐太宗李世民之侄,霍王李元轨之子,被封为江都王。一生喜爱画艺,尤以画马见长,所以有人认为李绪为中国画马第一人。也有人说应起源于魏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烈女传》、《女史箴图》中都有关于马的描绘。《洛神赋》中的三匹马,一仰一俯一打滚,说明了当时顾恺之画马的技巧,已经驾轻就熟炉火纯青。
唐 韦偃《双骑图》
画马的历史无论始于魏晋还是始于唐代,都是凭一些文字记载来论证,由于政权的更替和战争造成的破坏,很多资料都无法流传下来,一时也难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只有期待今后考古新证据的出现才可理清。
不过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马开始作为独立的形象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倒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时期的画马名家有阎立本、曹霸、陈闳、韩干、韦偃、李绪等。画家阎立本奉旨画李世民当年坐骑《六骏图》,深得皇上赞赏,并置于昭陵作《六骏图》浮雕昭示天下。唐代画家曹霸、陈闳没有传世作品流传下来,致使我们无法领略他们笔下骏马的风采,只能从“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诗句中,体会作品中马的形态及画家精湛的技艺。
唐 韩幹《相马图》
在唐代画家中,韩*《相马图》、《牧马图》、《照夜白图》,韦偃的《双骑图》、《牧放图》,都是这一时期的精品。《牧放图》中共画马1200多匹,牧马者140余人,构图精妙、聚散有序,顾盼多姿、和谐统一,场面之大旷世少有,堪称一绝。
宋代画家画马,李公麟、马和之、陈居中、龚开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李公麟基本沿袭了韩干、韦偃一派的技法,以白描勾勒为主,略施水墨完成;线条细挺而浑厚,墨色滋润而明快,将马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