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十二原》曰:“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是说针灸治病,容易入手,但要达到精妙的地步却很困难。
针灸看上去很简单,就是用针针刺不同穴位,即使不懂针灸的人,按图索骥,对病用针,也能针出一定疗效。但要做到疗效稳快好,治疗疑难疾病,就非一日之功。医者从诊断感知、下针手法,辨证思维、人体结构和运行规律、乃至人体与宇宙时空相应规律上都要有深刻的认知和实操功夫。这里就简单介绍下针灸学习的四个层次。
通俗的讲,初学针灸就是掌握基本穴位,基本进针手法,进行对症针灸。
首先,什么叫对症针灸呢?就是使用对病名对症状的特效穴或者特效穴组治疗疾病。例如六总穴就是最常用的特效穴,“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胸胁取内关、少腹三阴交”,这几个部位有病就主用对应穴位。
更进一步,就有从古至今,各门各派对病症治疗的经验特效穴组,例如风寒感冒,针灸大椎、风门、肺腧、曲池;便秘使用支沟、上巨虚、大横、腹结等。有些穴组配伍精妙,适用性广,有效率高,学者使用起来可以照本宣科。但根本上由于缺乏诊断辩证,所以时有效时无效,医者应用起来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中医治病手段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其实处理的最基础的系统就是经络,其中流通的是气血物质,不可见但有作用,中医四诊可探测。
经络联通、滋养、控制脏腑、四肢百骸、内外,它流动有终始,有方向,有盛衰,内外有交流。经络穴位间在空间上有表里、时间上有流注先后、发展关系上有生克等关系,形成整体动态均衡的系统。
穴位就是经络上的特殊作用点,是加压器,也是控制人体功能的开关,经络穴位就像电脑上的电路和节点一样,要调整它就有针灸补泻。
人体经络气血关系平衡,就没有病,失衡就生病。经络有“是动病”(本经主病),“所生病”(经络所联系的脏腑主病),诊断上可以根据经络循行、病症症状判断病位病性;然后根据经络穴位间的关系进行配伍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