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 全称 “迈尔斯 - 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是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作家母女编制的人格测试,以荣格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将人分为 16 种人格类型。具体来说,MBTI 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划分的 8 种心理类型为基础,形成 “注意力方向”“认知方式”“判断方式”“生活方式” 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两个端点,即 “外倾 E(Extrovert)和内倾 I(Introvert)”“理智 T(Thinking)和情感 F(Feeling)”“实感 S(Sensing)和直觉 N(Intuition)”“判断 J(Judgment)和理解 P(Perceiving)”。四个维度组合起来,就是四个字母,代表着测试者的整体人格类型。
MBTI 测试流行的原因- 营销推动,商业推广相当成功,大量应用于企业培训、职业咨询等领域。
据报道,2018 年,《财富》榜 100 强公司有 89 家在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性格评估。中国许多高校也向学生介绍 MBTI 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辅助进行职业教育。此外,MBTI 由美国作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研制开发,其理论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创立的心理类型理论,这也为其增加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同时,MBTI 测试在商业推广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形成了市场估值约 20 亿美元的专门行业。
- 契合人类大脑加工规律,把人分类便于快速理解一个人或事物。
MBTI 将个体行为差异分为四个维度,通过二分法的分类方式,操作简易、便于传播。人们能够通过自己在测试中给出的信息,去寻找和判定自己的人格类型,并以此为坐标,来认识并分析自己的性格表现。而且,MBTI 测试结果除了显示人格类型,还会显示每个人在每个选项上的百分比,以及该人格所具备的特征,更加直观且易于理解。
- 直观且娱乐化 “出圈”,有各种玩梗的表情包、书单等,成为 “流量密码”。
MBTI 在微博的话题阅读量达到 8 亿,社交平台涌现不少以 MBTI 人格类型命名的群组,以及各种人格类型的表情包。韩国电视台还推出以此为主题的真人秀以及影视作品,就连谷爱凌也在采访中透露自己曾做过 MBTI 测试。网友们制作的各种人格类型的表情包相继出圈,记住朋友的 MBTI,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交礼仪。人们还研究出了 MBTI 配对表,在线寻找与自己互补的人格类型。同时,MBTI 爱好者们还热衷于分析各种公众人物的类型,以获得与他们的链接,满足自我认同感。
二、MBTI 测试科学吗- 荣格的 “心理类型说” 未经实证检验,MBTI 根基不稳。
荣格基于观察提出的性格类型只是粗略倾向,并未经过精确验证,不能形成可靠的测验工具。MBTI 测试以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自然也就 “根基不稳”。
- MBTI 在信度和效度上表现不够有说服力,如测试结果不稳定,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易因题目改动致结果不一致。
一般人格测验的题目能让测试者比较精细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而 MBTI 测试题目虽也区分程度,但在计分出结果步骤上,每一个维度依然是 “非此即彼” 的归类。速测版更是将选项简化为二选一,使结果更加绝对。研究生小孙测了三遍,结果都不一样。实际上,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一两道题目改动就可能导致重测结果不一致。此外,人类的相似性远大于差异性,全世界的人不可能只分为 16 类,这也体现了 MBTI 测试不够科学。
- MBTI 测量的是偏好而非能力,与工作表现关联微弱。
有研究发现,MBTI 类型与各种工作表现之间的关联非常微弱,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就像一个人偏好思考并不等于善于思考。选择职业时,人格只是考量因素之一,兴趣、能力、价值观与工作的适配度以及从业者的生活状态、工作自主性和灵活度等都是重要因素。而且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格测试不应该成为职业选择的主要指导或阻碍。
三、MBTI 测试能定义我们吗文字工作者小齐因测试结果怀疑职业选择,但专家指出人格只是职业考量因素之一,且人格并非一成不变,测试不应成为职业选择的主要指导或阻碍。
MBTI 测试在职业选择方面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以文字工作者小齐为例,她对数字敏感、擅长统计归纳,MBTI 测试结果指向 “精算师”,这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觉得自己或许更适合去做精算师或会计,会不会比现在更出色。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指出,选择一类职业其实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人格只是考量因素之一,它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比如,一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与这份工作是否适配,以及从业者的生活状态、工作自主性和灵活度等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何况,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格测试不应该成为职业选择的主要指导或阻碍。
汉哲管理咨询指出,MBTI 通过四个维度的两极对人格进行分类,不同的性格类型在工作场所中展现出不同的工作风格和偏好,对职业选择和团队合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会计、银行职员等职业中,ST 类型占比较高,适合注重细节和规则的工作;销售和客户关系职业中,SF 类型占比较高,感觉型个体在与人打交道时能够关注到重要的细节;小说家、科学家、法律等职业中,NF、NT 类型占比较高,直觉型个体擅长创作和构建故事情节,思考型个体适合从事法律职业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个类型的人就一定适合某个职业或某个职业就只适合某个类型的人。职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需要考虑个人的兴趣、经验、教育背景等多个因素。
社交中的作用与风险- MBTI 在网络时代从自我了解走向 “抱团取暖”,同型人格的人互相交流,但要警惕 “贴标签” 带来的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
MBTI 在网络时代的流行,正从自我了解走向 “抱团取暖”。各类网络社群中,同型人格的人彼此寻求人生问题的答案,谈论着包罗万象的话题。比如,在以 MBTI 为关键词的聊天群里,发言的账号都按照群规则被修改成了自己的 MBTI 型,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快速找到社会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然而,心理学家提醒,在这个过程中,要警惕 “贴标签” 带来的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这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标签贴得更紧。
- 提出 “中间性格优势”,不极端的性格特征可让人在不同情境下灵活采取适宜行为方式。
近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 “中间性格优势”,也就是说,不极端的性格特征可以让人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地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容易获得更优的结果。例如,中间性格的人就像掌握了两种语言,他们掌握的技能更多,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像比尔・盖茨就是典型的中间性格,他既有勇于挑战、高风险决策的一面,又有独自安静看书的一面。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的调查也显示,与性格外向的销售代表相比,那些中向性格的代表往往业绩更好。中间性格的人更容易成为岗位的领导者,因为他们能适时跳出自己本来的性格,灵活切换自己的做事风格。同时,中间性格的人也更加有影响力,他们不会像外向性格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像内向性格的人太过于安静,而是能够在不同场合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家长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等方式培养孩子的中间性格。
四、正确看待 MBTI 测试1、正确看待 MBTI 测试
MBTI 只是一个参考工具,它不能定义我们,也不应该被奉为真理甚至变成桎梏。人的变化和成长才是更值得期待的事情。
MBTI 测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偏好等,但它并不是绝对准确的。首先,MBTI 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荣格的 “心理类型说” 未经实证检验,MBTI 以此为基础自然 “根基不稳”。而且,MBTI 在信度和效度上表现不够有说服力,测试结果不稳定,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易因题目改动致结果不一致。此外,MBTI 测量的是偏好而非能力,与工作表现关联微弱。
在职业选择方面,MBTI 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人格只是职业考量因素之一,且人格并非一成不变。选择职业需要综合考虑兴趣、能力、价值观、工作适配度、生活状态、工作自主性和灵活度等多个因素。不能仅仅因为 MBTI 测试结果就决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它不应该成为职业选择的主要指导或阻碍。
在社交中,MBTI 从自我了解走向 “抱团取暖”,同型人格的人互相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人们找到归属感和群体认同。然而,也要警惕 “贴标签” 带来的自我固化和群体极化倾向。同时,近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 “中间性格优势”,不极端的性格特征可让人在不同情境下灵活采取适宜行为方式,容易获得更优的结果。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看待 MBTI 测试,把它当作一个参考,而不是绝对的标准。在认识自己和做出选择时,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不断探索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