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讲好中国故事
一一2021广东文化论坛暨学术年会主题演讲之六
特定时空中的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的来源、历程、特点和局限
曾大兴
摘要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岭南文化有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这两个维度。因此关于岭南文化的考察,应从时间(纵向)和空间(横向)这两个维度进行。从空间上看,它有三个来源,即岭南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从时间上看,它经历了先秦、先秦至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至今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岭南土著文化阶段,第二阶段是岭南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长期交流、碰撞、融合的阶段,亦即贯通南北、融合中西阶段;第三阶段是岭南文化引领时代潮流阶段。岭南文化既有创新的一面,也有“守旧”的一面。作为一种轻质型的文化,岭南文化要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克服实用主义的倾向。
关键词 岭南文化 三个来源 三个阶段 创新 守旧 轻质
“岭南”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指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所讲的岭南包括今天的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四省区全部,以及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今天所讲的岭南则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五个省区。五岭既是中国境内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一条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五岭以南是南亚热带,以北是中亚热带;以南是岭南文化区,以北是湖湘文化区和江西文化区。
“岭南”一名始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到“岭南”的地方很多,如“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
岭南文化,就是在岭南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有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这两个维度。岭南文化也是如此。从空间上看,它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时间上看,它又是一种历史文化,或者时代文化。因此关于岭南文化的考察,最好从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这两个维度进行。从空间(横向)上考察,可以得知它的来源;从时间(纵向)上考察,可以得知它的历程。然后再把时、空(纵、横)考察所得结合起来,就可以得知它的特点和局限。也就是说,考察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质,一定要时空并重,纵横观照。单纯的时间(纵向)考察或者空间(横向)考察,都难以得其真相。本文考察岭南文化的来源、历程和特点,就是循着这种时空并重、纵横观照的方法进行的。
一、岭南文化的三个来源与三个发展阶段
横向地看,岭南文化有三个来源,即岭南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纵向地看,岭南文化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先秦土著文化阶段、秦汉至晚清的贯通南北与融合中西阶段、晚清至今的引领时代潮流阶段。
第一个阶段,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这是岭南土著文化阶段。
最早的岭南人属于先秦“百越”的一支。先秦时期的越人广泛分布于今苏南、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至越南北部,因部落众多,故称“百越”。《汉书·地理志下》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1](p516)见于史籍的则有南越、句吴、于越、扬越、东越、闽越、瓯越、西瓯、骆越、山越、夷越、夔越等,其中南越、骆越、西瓯分布于岭南地区,南越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一带。“百越”有自己的语言。其特点是发音轻利急速,它不像汉语那样一字一音,而是一字数音。有的词与汉语不同,名词类的音缀有复辅音和连音成分,词序倒置,形容词或副词置于名词或动词之后。“百越”有自己的图像文字。崇信巫鬼,行鸡卜。以龙、蛇、鸟等为图腾。从事渔猎和农耕。农业以稻作为主,兼及粢、黍、赤豆、粟、麦、大豆、蔬菜等作物,能驯养牛、羊、鸡、鸭等家禽家畜。善使舟楫,长于水战。手工业较发达,可纺织丝麻织物,有玉、石器制造、青铜冶铸、陶瓷烧制、竹木器编造等制造业。越人习惯断发文身,错臂左衽,椎髻箕踞,喜黑齿或凿齿。岭南越人则穿筒裙,椎髻徒跣,着贯头衣,住干栏建筑,行悬棺葬,流行铜鼓。宋代以后,文献中不再有“百越”的记载,这是由于秦汉以后,“百越”部分与汉人融合,部分则独立发展,形成中国南部、西南部的壮、黎、布依、侗、水、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2]我们所讲的岭南土著文化,即是先秦“百越”文化的一个分支。今天的岭南本地人仍然信鬼,善舟楫,仍以稻米为主食,喜食蛇、蚌、鸡、鸭、鹅、海鲜及蔬菜,喜穿拖鞋,喜穿宽松贯头的T恤衫,不喜住楼房的首层,等等,即是岭南土著文化的遗留或变异,其源头则是先秦“百越”文化。
第二个阶段,秦始皇统一岭南至鸦片战争以前,这是岭南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长期交流、碰撞、融合的阶段,也可称为贯通南北、融合中西阶段。
岭南土著文化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早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际即已开始,并非如许多学者所讲的迟至魏晋南北朝以后甚至是唐代以后。《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值者,筑长城及南越地。”[3](p44)《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亦载:“秦并天下,略定扬粤,置桂林、南海、象郡,以適徙民与粤杂处。”[4](p1151)又《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赵佗任南海尉,“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可其万五千人。”[3](p925)当时留驻岭南的秦军,以及贬谪岭南的尝逋亡人(曾经逃亡过的罪人)、赘婿(入赘于妻家的男子)、贾人(商人)、治狱吏不值者(知法犯法的官吏)等,大约10万人,[5](p182)再加上迁徙到岭南供留驻军人婚配的1.5万名中原妇女,总计12万人左右。正是这些人,最早把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带到了岭南。
岭南文化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多种途径或者媒介:一是留驻岭南的中原军人,二是因战争或其他原因迁徙岭南的中原移民,三是两地往来贸易的商人,四是赴中原应考和为官的岭南士子,五是仕宦、贬谪和流寓岭南的朝廷官员。其中第五点尤为重要。郝玉麟《广东通志·谪宦录》载:“唐以前得罪至岭南皆迁徙为民,至唐始谪为宦,有责授、左授之分。” [6]又欧阳修《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载:“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7](p810)据刘庆华统计,从东汉至明代,仅仅是“谪宦”广东一地且有著作传世者,就多达271人。[8]除了“谪宦”,还有许多由于其他原因而客居岭南者,也就是“流寓”。如三国时的许靖,六朝时的谢嘏,唐代的刘言史、杨衡、李群玉、许浑、陈陶、曹松、李郢,宋代的陈与义、朱敦儒、留正、张栻、朱熹,明代的李承箕等等。这些仕宦、贬谪和流寓岭南者,有许多都是在文化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笔者根据黄雨编《历代名人入粤诗选》一书统计,从西汉到晚清,有128位有影响的中原诗人在广东留下了至少400多首优秀作品,仅唐代就有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张说、刘长卿、韩愈、刘禹锡、李绅、李德裕、许浑、李商隐、李群玉、陈陶、曹松等28位优秀诗人留下了100多首优秀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对岭南文化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除了文学创作,这些仕宦、贬谪和流寓岭南的文化人,还通过讲学授徒的方式来传播中原文化。如虞翻徙南海,“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尝数百人。”郑侠徙英州时,“英人无贵贱,皆加敬礼。争遣子弟从学。”[6]刘禹锡在连州,“以词章自适,而郡中文学日兴。论者多其振作之功。”韩愈在潮州时,“命进士赵徳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笃于文行。”[6]
正是由于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早在初盛唐时期,岭南就出现了像六祖惠能、张九龄这样的享誉中外、辉映古今的宗教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当出生岭南的六祖惠能和张九龄蜚声大江南北、引领一代潮流的时候,湖湘一带还是一片文化蛮荒之地,更不要说东北、闽台、滇黔、青藏等边远地区了。
岭南文化最早接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则始于南越国时期。1983年,位于广州象岗的第二代南越王赵胡的陵墓被打开,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来自海外的珍宝,如主棺室出土的波斯帝国的银盒、金花泡和西耳室出土的非洲原支象牙等。这些海外珍宝是如何到达南越国的呢?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有一条海上通道,即从今越南岘港或我国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当时均为南越国的管辖范围)沿印支半岛南下,经越南南圻、泰国花富里、暹罗古都佛统、缅甸蒲甘、印度马德里到斯里兰卡。汉武帝派出的使者到达此地后又沿原路返回。此书还记有黄支国(今印度东岸建志补罗,出海口为马德拉斯)“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所产明珠、壁、琉璃、奇石异物,自武帝以来源源流入中国。中国的丝绸(杂缯),则通过馈赠和贸易,不断输往上述各地。据考古学家推断,这条南海交通航线很可能早在南越国时期就已经开辟了。[9](p75-77)正是通过这条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波斯帝国的银盒、金花泡和非洲原支象牙才得以进入南越国,岭南文化才得以最早接受海外文化的影响。现在许多学者讲海上丝绸之路,往往是从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讲起,这实际上是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史推迟了一千年,也把岭南文化接受海外文化影响的历史推迟了一千年。
正因为岭南文化最早接受海外文化的影响,所以曾经是南越国国都的番禺早在汉武帝时代就成为国内的九大都会之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3](p984)班固《汉书·地理志》亦载:粤地,“近处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番禺,其一都会也。”[4](p577)番禺和中原地区其他八个都会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外贸易活跃,外国商品丰富。也正因为早在汉武帝时代,番禺就是国内的一个滨海贸易城市,所以至唐代,广州就有了朝廷专设的“市舶使”;至北宋初期,更有了朝廷最早设立的“市舶司”;至清代前期,则成为“一口通商”之地。随着滨海贸易的发展,广州出现了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夷坊”和“夷馆”,“夷人的生活习俗以及种类繁多的宗教由此不断在这里落地,外国的科技、教育、医疗、建筑、艺术、工艺以及各种新奇器物等也不断地被引进来。这一切都造就了中外文化在这一地域的并存、碰撞、发酵和交融的局面。因此,这里成为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接地带,既成为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也成为中国文化向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也由于较早就与异国人交往,较多接触异国文化而更具包容和开放的文化气度。由此不断发酵和催生出一种与中原文化不同的、以‘折衷中西’为重要特征的亚种文化——岭南文化。”[10](p8)
第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今天,这是岭南文化引领时代潮流的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今天的170多年间,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事件,就是社会变革和对外开放。第一次社会变革运动,无疑是岭南人策划、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许多人习惯于把太平天国运动和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农民起义相提并论,其实它在治国理念、制度设计和思想文化诸方面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农民起义都要先进得多。如果说,由洪秀全主持起草的《天朝田亩制度》还只是一个糅合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观念以及基督教的某些教义的纲领性文件,它的现代色彩还不怎么鲜明的话,那么由洪仁玕撰写的《资政新篇》则是一部纯粹的资本主义的治国方略,它的现代气息是非常浓厚的。《资政新篇》主张效法西方先进国家,“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宝藏”、“兴邮亭”、“兴各省新闻官”、“兴市镇公司”,也就是建设现代型的交通运输业、工矿业、金融业、专利业、邮政业和新闻业等等,同时提出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先进成分改造国民精神,期“与番人并雄”。洪仁玕的这个治国方略虽然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而未及实施,但是却被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所主持的洋务运动所借鉴。洪仁玕实为洋务运动的思想先驱。
洪仁玕死后35年,近代中国掀起了第二次社会变革运动,这就是戊戌变法(1898),它的策划者还是岭南人。戊戌变法虽然只进行了100天就失败了,但是它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和思想遗产却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历史走向。康有为、梁启超的社会变革主张毋庸赘言。需要强调的是梁启超在息影政坛之后,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革新浪潮。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开创者,也是把西方的人文地理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他是中国现代图书目录学的开山,是现代白话文的先驱,也是“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的倡导者。除了以上这些领域,他还在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语言学、佛学等领域作出过许多开拓性的贡献。他还是现代中国第一流的报人,一生创办和主持过10多家报刊,有着丰富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之骄子”和“天才的宣传家”。胡适在论及梁启超在清末《时务报》、《新民丛报》所作政论文的效应时指出:“二十年来的读书人,差不多没有不受他的文章的影响的。”[11](p34)如果要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推选一位最能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学者,除了梁启超,还能有谁呢?
戊戌变法失败13年之后,近代中国掀起了第三次社会变革运动,这就是辛亥革命(1911),它的策划者和领导者仍然是岭南人。辛亥革命不只是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更重要的是留下了许多国共两党都在继承和弘扬的思想成果。在举国上下高唱“中国梦”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建国方略》包括“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分。“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学说”,是对传统的“知易行难”思想的一个颠覆;“实业计划”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详细周密的经济建设计划,这个计划的最大亮点,就是把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与社会问题相联系,视经济建设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而“民权初步”(后来被提炼为“三民主义”),既是国民党的理论基础,也是共产党从事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思想资源之一。
辛亥革命以来的最为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无疑是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发起人、领导者和总设计师是四川人*,但是他选定的改革开放的四个特区,却有三个在广东境内。广东充当了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的角色。广东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更重要的是把国外的先进思想、技术和经验引进来,在广东先行先试,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广东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桥头堡和孵化基地。30多年来,全国的大、中、小城市甚至许多边远乡镇,都在使用广货,都在吃粤菜,都在听粤语歌,都在看广东人办的报纸,甚至都在学说广东话。作为湖南人的易中天在《读城记·广州市》中这样写到:“显然,广州文化或以广州为代表的广东文化对内地的影响已远远不止于生活方式,而是直接影响到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其势头比当年上海文化之影响内地要大得多、猛得多。如果说,上海人曾在全国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小上海’,那么,广东人却似乎要把全国都变成‘大广州’。”[12](p34)由此可见作为岭南文化之代表的广东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以上对岭南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作了一个简要的划分和总结,从中不难看出,岭南文化总是处在不断的更新、变异、扬弃和丰富之中,如果说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它还只是一种相对落后的纯粹的土著文化,那么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它就开始不断地吸收中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精华,并逐渐成长为一种贯通南北、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的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由于完成了长期的积累,所以到鸦片战争以后,岭南文化就由一种地域文化上升为一种引领潮流的时代文化了。
许多人讲岭南文化,只认可鸦片战争以后的岭南文化,不认可鸦片战争以前的岭南文化,甚至认为鸦片战争以前的岭南是一个“文化沙漠”。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文化的生成规律。“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以前的长期积累,怎么可能会有鸦片战争以后的独领风*呢?
认识岭南文化,既要注意到它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要注意到它的三个不同的来源,即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如果对岭南文化的来源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于它的特点和局限就不可能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