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好难过,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天啊,我好想这个哥儿们。
“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作为铺垫,可以让人联想到两个故事,一显一隐。
2. 再解读故事1(显性):我很伤心,因为我想老婆了。
故事2(隐性):我很伤心,因为我想我好朋友了。
如果段子的走向是故事1,那么这就是普通的叙述,而不是段子。所以,再解读的意义是打破大家的预期假设,让段子由故事1走向故事2。
再解读就是让读者预期的故事1无法实现,呈现意料之外的故事2,这样的反转才能有看点,有意外之喜。
3. 连接点那么连接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找出产生歧义的词和句子,让假设的故事1和真正的故事2连接起来。换句话说,就是找出至少有两种解读的词或句,这样才能产生两种故事。
比如说:大家都说我是全辽宁最省的人,江湖人称“辽宁省”。
这句话的连接词就是“辽宁省”,而这个词也能生出两种含义。一种代表省份辽宁;一种是拆词法解释,辽宁省=“辽宁” “省”,拓展词义就是辽宁有个很省的人。
再比如说:那天建国心情不好,按住蛋蛋就是一顿胖揍,一边打一边说:“我今天非要把你打晕不可……”但是打了半天蛋蛋也晕不了……“快晕,我都累了”。蛋蛋已经被揍得满脸肿了,在那捂着脸:“建国,你也不能逼昏呀!”
这段话就是巧用“逼婚”这个词的谐音“逼昏”,产生歧义,接着对“逼昏”这个词展开了段子。
二.学习讲段子的流程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构成段子的三大机制:目标假设、再解读和连接点。现在学习如何讲段子。
其实,讲段子的流程=铺垫、列各种假设→选假设、找连接点→连接点的其他解读→选择解读,完成故事2→解释故事2。
举例来说:怎么把“我爷爷睡着了“这句话变成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