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贰玖
一听“谐音梗”,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现代网络上流行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虾仁猪心(*人诛心)。
可见多是用来调侃的,但在我国古代,“谐音梗”竟然是那么多送礼习俗里的一门特别艺术?
古代送礼可不只是个社交的规矩,它还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聪明才智的体现,那么古人究竟要怎么用“谐音梗”来送礼?
说到谐音梗,得从汉字的多音多义说起,汉字不光有直接的意思,还有好多跟声音相关的意思,这让汉字变得特别有意思。
古人特别看重语言里的好兆头,所以送礼的时候,他们喜欢挑那些听着吉祥的,比如送鱼,因为“鱼”跟“余”谐音,代表年年有余;
送桔子,因为“桔”跟“吉”谐音,代表吉祥如意;这种用谐音来传递好意头的做法,慢慢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也就是咱们说的谐音梗。
但古代的“谐音梗”可不光是送礼的时候用,它还渗透到语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比如古代的诗词,诗人经常用谐音来让作品更有趣味,更有深度。
举个例子,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面有句“更上一层楼”,除了字面意思,还暗含着“更上一层”的美好愿望。
不过说到谐音梗礼物,苹果从古至今都是热门选择。
元朝时期,苹果从中亚地区传入我国,因为和咱们汉语里的“平安”发音差不多,所以送苹果就变成了祝愿人家平安健康的祈愿。
特别是在春节、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或者朋友要出远门的时候,送一篮子红彤彤的苹果,就是希望他们一路顺风,生活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