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月、三月……十一月、十二月,现在我们是这样称呼一年的十二个月份,这样的称谓直观而又简约,但是几千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十二月的称谓绝非如此单调。
优美的中国文化给十二月赋予了更多优美的雅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正月古人把十二个月分别对应一种各月的应季植物,并以之命名,正月为柳月。
正月在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寒冬季节,但是柳树即将发芽,所以人们有折柳枝插在瓶子里看柳芽和柳花的习俗。
古代的十二律也对应十二个月,正月对应太簇,所以正月也可以称为太簇。
我们现在除了对一年中第一个月称为正月外,还常用元月。
除此之外,正月还有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这些称谓。
孟是孟仲叔季的孟,指农历一季的第一个月,后来也被引申为兄弟姐妹排行的次序最大的那一个。
正月为什么还叫夏正呢?似乎正月跟夏天怎么都扯不到一起。
夏正的夏是夏朝的夏,夏正即“夏朝正月”的意思。夏朝的正月跟我们现在说的正月是同一个时间,因为后来商和周都改过正月的时间,所以现在的农历正月也叫夏正。
端月的端是顶端的意思,即最早的一个月。
二月二月对应的是杏花,所以二月又叫杏月。
二月对应十二律的夹钟。
除此之外二月还有建卯、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竹秋、大壮、中春、婚月、媒月的叫法。
花朝这个名字来自农历二月的花朝节,花朝节也叫花神节,民间俗称为百花生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曾经流行过,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后来因为改朝换代国都北移,花朝节的日期改来改去,再后来这个节日在很多地区被逐渐淡忘。
花朝节经过多年的演变,一度成为女儿们的节日,这个日子里,女子可以不受拘束地游园赏花,所以也是她们认识青年才俊的机会,因此二月就有了婚月和媒月的别称。
另外值得说一下的是二月“竹秋”这个别称。
古代人认为秋季是各种粮食果蔬结果丰收的季节,但是作为竹子的“果实”竹笋却是在二月出土,所以二月就被看作是竹子的秋季。
三月宋·赞宁《笋谱》:“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若笋……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
三月对应的花是桃花,所以农历三月又叫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