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模板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3-01 09:05:52

编者按: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今后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应中国发展网记者约请,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席顾问刘以雷,提出了对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判断及今后发展的建议。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首席顾问 刘以雷

中国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张宜琳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学界与业界各种分析、预测可以说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回过头来看,准确的不多,错误的不少,有的“大家”分析甚至是大跌眼镜。前不久,也就是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从定性和定量都做了分析判断。

关于今年一季度,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是“极不寻常”,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中央政治局会议用了两个“前所未有”,即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判断,我认为是客观到位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也验证了这一分析判断。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这是自1992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转型以来历史首次出现的单个季度罕见的负增长。

总的来看,疫情已经给我国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当前以及全年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是非常复杂严峻。从中央政治局会议两个“前所未有”的判断,也表明了疫情对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远远大于2003年“非典”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否可类比美国1929年大萧条,还有待于作进一步观察。下面谈谈基本看法。

第一、关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从公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来看,疫情造成总的经济增长失速,断崖式下滑,结构性影响不一,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更加突显,但也可以说危中有机。

一是总体经济增长失速,第二产业影响最大前面讲了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而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长6.4%,一正一负,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13.2个百分点,说是断崖式下滑一点也不为过。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影响最大,同比下降9.6%;第三产业其次,下降5.2%;第一产业相对影响较小,下降3.2%。受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这与人们的感觉不一致。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业受到的巨大冲击给人们造成最直接和最具体的感受,实际上一季度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两个行业分别下降了35.2%和17.8%,于是直觉上就误认为第三产业受影响最大,其实第三产业中新兴业态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和线上消费在人流受阻的情况下逆势增长,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传统服务业受到的影响。第二产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对人的现场作业依赖性还很强,受人员流动限制就影响特别大,这也反映了我们制造业整体智能化水平还不高。第一产业主要受畜牧业特别是生猪影响拖累,一季度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减少439万吨,下降19.5%,其中猪肉产量减少426万吨,占畜禽肉减产的97%。

二是应对疫情成效初显,主要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疫情传播有效控制,复工复产进度加快推进,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呈现改善趋势。从工业看,3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降幅较1—2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工业产出规模接近上年同期水平;从服务业看,3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9.1%,降幅较1—2月份收窄3.9个百分点;从消费看,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5.8%,降幅比1-2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从投资看,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降幅比1—2月份收窄8.4个百分点;从进出口看,3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8%,降幅比1-2月份收窄8.7个百分点,3月份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还增长了3.1%;从能源生产看,3月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9.6%,扭转了1—2月下降局面,增速比上年同月加快6.9个百分点,发电量下降4.6%,降幅比1—2月收窄3.6个百分点,一季度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和9.1%。

三是危中有机,新动能领域受冲击较小甚至逆势增长

一方面新动能持续发展,在疫情中表现突出,一方面疫情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呈现逆势增长。特别是与互联网相关的经济表现比较活跃,电子商务、在线学习、远程问诊等,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月份增长了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5.4个百分点。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2%,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3D打印设备、单晶硅、多晶硅和智能手表等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3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其中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10.4%。

四是制造业不可忽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纾困仍是难点和痛点从实体经济来看,3月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明显好于市场预期,体现了制造业较强的韧性和抗压能力。与之相反的却是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逐年缩小。这与我国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苗头性问题。我国还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尚未完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制造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根本。同时,从各方面反映来看,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困难远大于国有和规模以上企业。一季度,规上工业中私营企业同比下降11.3%,降幅高于国有企业5.3个百分点。与之相对的却是私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降幅低于国有企业5.1个百分点。一方面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却面临融资贵融资难等艰难的发展处境。中小企业活,则中国经济活;中小企业伤,则中国经济伤。帮扶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既是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应对疫情冲击稳增长的新问题,是难点更是痛点。

第二、关于疫情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势影响的判断

前面重点分析了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要做好后续经济发展,还需要对当前及未来经济形势有个基本的把握和展望。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势头还在持续,我国经济循环链条受阻,供需两端出现问题,给我国和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还难以预判。总的看法是,外部的挑战和风险大于内部,宏观风险和挑战大于微观,长期风险和挑战大于短期。

首先,当前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再添变数。金融危机余音未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和投资争端频发,又逢全球疫情蔓延高发,加剧世界经济衰退,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大动荡、大洗牌、大*,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二是处在转型关口的国内经济,矛盾重重任务叠加。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短期的风险积聚和长期的矛盾积累交叉,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加之疫情冲击,经济下行不断承压。“六稳”“六保”工作和“三大攻坚战”任务异常繁重艰巨。

其次,一些领域的困难、问题受疫情影响进一步放大和加重。

一是疫情加重企业负担和经济下行压力。疫情使企业用工更加紧张、资金更加困难、成本不断升高,企业关门歇业,**大幅增加,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效益的下降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同时伴随两者刚性支出的增加,财政支持经济增长受到局限,扩大投资和再生产意愿不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难上加难。

二是疫情加大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明确强调“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脱贫攻坚来说,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没有摘帽,都集中在西部,是多年没有啃下来的硬骨头。疫情不仅增加了脱贫难度,还使已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户致贫压力加大。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按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从党的十九大开始,经济年均增速要达到6.3%,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经济增速分别是6.9%、6.7%和6.1%,今年受疫情的巨大冲击,经济实现预期增长无疑十分艰难。

三是疫情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全国竞相发展的大环境中,西部地区发展慢、发展迟,其中发展慢的趋势更为明显。竞争和追赶的焦虑长期困扰着西部,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发展的虹吸效应也非常明显,各种要素特别是关键核心要素吸引到东部发达地区和条件相对较好的中部地区。同样受疫情的影响,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来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西部地区本身就是“瘦马”,即便是一匹骆驼,疫情的严重性,也好比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尽管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但疫情也是一面镜子,检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上的不足与缺陷,把平时被掩盖的矛盾暴露出来,给我们以警醒和反思,当前及今后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不能头疼医头,脚头医脚,而应增强提高治理能力的动力和紧迫感,综合施策,加快改革。为此,提六点建议,也是工作重点。

一是常态化下疫情防控不放松,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能变

要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

二是加快改革步伐,切实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疫情状态下,行政配置资源无处不在,政府作用上升主导地位,对全国一盘棋统筹,紧急部署,令行禁止,广泛动员,隔离病患、医疗保障起到了关键和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具体事务上的政府不到位和管的过死,对市场配置资源缺乏引领和协同,没有利用好可以利用的市场机制和民间组织力量。反映了政府与市场关系还需进一步优化,改革还不到位,方向还比较笼统,在具体场景中缺乏精细化的衔接,导致实际中过与不及的现象。同时,应对疫情当中存在的公共卫生资源短缺、信息发布不及时,舆情管控粗暴与引导被动、形式主义与官僚作风顽疾等问题,折射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严重不足。这次疫情带来了改革的紧迫感,在某种程度也形成了广泛的改革共识。“总之,当前全球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在增加,国内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相当严峻,但越是困难时刻,越要扩大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动力”。要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实质性推进,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需要壮士断腕的意志和决心大力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之相得益彰。

三是财政和金融精准发力,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

最近,中央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尤其最近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要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这些政策都很好,但是到基层落实,还有存在一定差距和困难。疫情影响下,部分银行处于防风险的考虑,更加注重抵押和担保,这让一些“缺担保少抵押”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陡增。目前尽管一般贷款利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有不少小微企业依然觉得不够“解渴”,有企业反映,加上担保费率,综合融资成本负担仍然不轻。还有银行负责人表示,如果不良贷款的认定和容忍度不进行调整,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后续压力还将增大。要多措并举,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要进一步提高风控能力和对企业的价值的判断能力,在创新信贷模式、经营模式上下功夫。要立足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协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发挥更大作用,提高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的能力。

四是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推进新老基建建设

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双管齐下,可以承接城市群建设,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补基建短板,如旧改、环保基建等,还可以通过新兴产业基建,逐渐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因地制宜地完善、更新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安全应急设施体系,加快完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是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国家队、国有力量不论是公立医院还是国有企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还是国有的可靠,要大力发展公立医院和国有经济,据此批驳民营医院,否定民营经济。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关于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党中央已有定论,明确“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抗击疫情是一场战役,发展经济是永恒的主题,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壮大民营企业,发挥民营经济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切实从头脑中破除所有制歧视,确立各类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着力解决长期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政府干预过多、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六是抓住疫情催生的产业变革机遇,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

这次疫情给经济带来巨大创伤的同时,也促使了产业变革,催生了新的需求,提振了一些行业发展。与这次抗击疫情紧密相关的医疗体系、交通管理、物流运输将会加大科技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与健康相关的食品营养、医疗保健、体育锻炼、中医药材等相关行业也将面临大的发展机遇。这次宅家隔离疫情最直接的就是加速了线上场景对线下场景的替代,最典型的就是电影《囧妈》被疫情倒逼打破常规院线首播模式,在网络上播出,以此标志开启中国“真正的网络大电影”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线上影院,其他诸如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诊疗、视屏会议等也将加快发展。要抓住这次疫情对生产生活方式重大调整带来的产业变革和创造新需求的机遇,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机遇转化现实的经济增长。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