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想问个略微“扎心”的问题:有什么事,是你早就说要做,但拖到现在还没做的吗?
我们古人说“今日事,今日毕”,但现代人的“拖延症”好像真的已经非常普遍,哪怕明知拖延会让事情变糟,还是常常拖到最后一刻,似乎只要不立刻面对问题,一切就还能缓一缓。但就如史铁生所说,“拖延最大的坏处不是耽误,而是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机勃勃。”
与其总想着逃避,总是被事情推着走,不如主动出击,拿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很多事,也许开始很难,但开始了就不难了。
开始很难,开始了就不难
作者/老杨的猫头鹰
朗读:董华 配乐:David Hicken - Faylinn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心急如焚、时间紧迫的人,反而更想玩一会儿游戏或者刷一会儿短视频呢?
直到看了一位心理医生的讲解才明白,人会因为压力变得焦虑,而人的本能会觉得,处理这样的焦虑情绪需要放松。
所以,大脑很容易被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诱惑,“就玩一会儿”“就看10分钟”,结果是,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焦虑变得越来越多了,需要放松的借口也越来越充分了,因此人就陷入了“好烦啊”→“放松一下吧”→“哎呀,来不及了”→“压力好大”→“再放松一下”的死循环。
你烦的不是正在做的事情,而是“唉,还有那么多事要做”。真正难的可能也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恐惧或者嫌弃。所以说,开始很难,开始了就不难。
拖延会产生一种错觉,让你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明天就要考试了,所以今天打几场游戏,没事儿吧?
明天就要减肥了,所以今天狠狠吃一顿,不过分吧?
明天就要努力了,所以今天玩儿一下,没问题吧?
于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这么多,那就再拖拖。
我的建议是,一定要趁着斗志昂扬、时间充裕、身体健康的时候,马上采取行动,不管是在生活的战场上“严防死守”,还是去感情的战场“攻城略地”;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看望亲人,千万不要等或者拖,因为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让你状态不好、情绪不稳,让你想“先放松一下再说”。
人就是这样,一旦内心开始抗拒去做某件事,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很配合地展示出它难搞的一面,以帮助你减轻罪恶感。
看过一期主题叫《拖延症人群的内心世界》的演讲。其中有个观点让我印象很深,他说:“比截止日期更要命的,是很多事情不会有人催你。”
比如看望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或者从一段不合适的感情中脱身;比如是否要向某人表白、是不是该辞职了、要不要自己创业;又比如拥有八块腹肌、学会弹吉他、瘦20斤……
这些目标是完全没有截止日期的。它们虽然很重要,但似乎不着急,所以我们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等到某天突然想起,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错失了机会或者根本就没有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