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节日,很多人都头疼该怎么送礼。
礼物如果选得太普通,不能体现心意和诚意,送礼的效果达不到,甚至起反作用。
礼物如果选得太贵,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说,对方也许还不敢收。
如何才能做到既送得好、又送得对,让收礼的人满意,送礼的人可承受呢?
市面上虽然有很多所谓的送礼指南,但大多不实用。真正要学好这门学问,还得跟着名人名家学。
尤其是书香门第、高门显贵,是如何教育子女处理好人情世故的?普通人虽然没有家族的托举,但可以从这些家庭的家书中学一学。
比如著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傅雷,曾经就在家书中,循循善诱,教育长子傅聪要注意人情世故,甚至费心为远在海外的儿子准备一批又一批礼品,以备他打点、社交之用。
这些宝贵经验,散见于《傅雷家书》中,虽然时隔多年,但依然十分实用。
01
送礼重在“平时”送礼,既可以隆重,也可以轻便。
不一定非得四时八节、求人办事时才想起来要送。平时一定要注意礼尚往来。
比如,1954年6月21日,傅雷在信中提醒傅聪:
请吃饭也得送些小礼,便是半打花也行。
傅聪
在平时的社交活动中,可以送一些小礼物,价值不一定要十分高昂,能够体现自己的心意,又在对方的意料之外,往往最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
因此,对于孤身在外留学的长子傅聪,傅雷总是为其准备一些可以随时送人的小礼物,比如:
1954年6月,寄照片半打,“备你在国外送人用。”
1961年4月25日,寄武梁祠石刻拓片四张(傅雷自己有武梁祠石刻拓片二十余张,总数应有五十余张,他从中挑出较好的四张寄给傅聪)。
1961年5月1日,寄汉石刻画像拓片四张。
1963年10月14日,寄一匣扬州特产绒制禽鸟。
武梁祠帝王石画像拓片(局部)
此外,傅雷总是叮嘱傅聪,对自己有特别照顾的人,一定要隔三岔五去信,或者送上一些礼物,以表心意。比如,
1955年1月20日,傅雷托朋友,给傅聪带去礼物四件,分别是:黄宾虹山水册页一幅;紫檀木雕荷叶;象南石雕小狮,下连红木座;金珀制鹅,下连红木座。嘱咐他送给对自己有特别照顾的人。
1954年8月,傅雷又在信中叮嘱:
李是团体的负责人,你每隔一个月或一个半月都应该写信;信末还应该附一笔,“请代向周团长致敬”。这是你的责任,切不能马虎。信不妨写得简略,但要多报告一些事实。切不可二三月不写信给李凌——你不能忘了团体对你的好意与帮助,要表示你不忘记,除了不时写信没有第二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