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李商隐诗确实与杜诗有点像,两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达到了浑融,对自己领域内的一切都完全掌握。
后面两联,则是本诗争议比较大的地方,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的则不屑一顾。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这两句讽刺明皇入蜀。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朝臣亲军逃离都城长安入蜀中避难。
只能听到随明皇入蜀的军队中传出“宵柝”声音,却听不到长安宫殿外面卫士假作鸡鸣报晓了。
柝好像是古代军中做饭的厨具,夜间又可以充当敲击传令的角色;鸡人同样见于王维的“绛帻鸡人抱晓筹”,本来是鸡做的事情,但是唐朝皇宫又不许养鸡,只好让卫士手动报晓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这两句直叙马嵬坡事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想一想,气势浩大的军队驻马不前,不惜与皇帝对抗也要这女人的性命。心中还是很感慨的。
两句巧对,此日对当时;六军对七夕;驻马对牵牛。虽然意义上没什么联系,但格式上意外的工整。
后人评价:“六军”、“七夕”、“驻马”、“牵牛”,信手拈来,颠倒成文,有头头是道之妙。
亦有反对意见:“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善能斗凑,“昆体”也。
而一清代学者的著作《删订唐诗解》中,还有一个角度新颖的观点:“吴昌祺云:虎、鸡、马、牛同用,亦是一病。”
说李商隐这两联之中,用到了虎、鸡、马、牛四个动物,也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这一点不知道大家看法如何。我个人的观点是两联之中出现四个动物,稍微有一点不妥,读起来也会觉得有点儿别扭。但如果将两联视为各自独立的句子,则两联又都成妙对。
作诗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诗中最能引发共鸣的也一定是情感而非其他。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还是以情感意境为主,这些用字上的小问题倒也不用上纲上线,一笑罢了。
看最后一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句就很直接了。
怎么你唐玄宗当了40多年的皇帝,到头来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连自己的老婆也守不住呢?
四纪,一纪是十二年,四纪就是48年,唐玄宗总共在位45年,约为四纪。
莫愁则是萧衍《河中之水歌》中出现的文学形象,为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