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食官监玉枕
汉初徐州地区以玉殓葬盛行,考古工作者在徐州汉墓中发现数量较多的玉衣、玉覆面、玉枕、玉握、玉塞等殓葬玉器,其中玉枕数量较多,且制作精美,尤为引人关注。为此,笔者拟对近年来徐州地区玉枕的发现情况略作梳理,并就发展演变特点和兴起原因略作探讨。
徐州地区考古发现的玉枕,并非完全用玉制作,严格来说,以玉枕命名,并不十分准确,实际应为镶玉木枕,所有盒形玉枕的枕芯均为木料,即使几形玉枕的枕芯较薄,但也仍为木板,只是出土时完全碳化,但木质痕迹清晰可见。青岛土山屯汉墓M147出土一件木枕,镶嵌有柿蒂纹琉璃片,同出的衣物疏却称之为“玉枕”,可见汉代对镶玉木枕称谓就是“玉枕”。近年来,徐州地区发现数量较多的汉代玉枕,大型王陵有狮子山西汉楚王墓,中小型墓葬有徐州火山汉墓、徐州韩山汉墓、徐州后楼山汉墓M1、徐州后楼山汉墓M5、徐州苏山头汉墓M2等,现具体介绍如下。
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玉枕3件,分别为楚王、楚王妃嫔和食官监所使用,三者在形制上几乎相同,但在制作工艺和玉质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产生之初即存在等级差别。食官监葬在墓道,实为楚王陪葬,随葬玉枕玉质较差,普遍使用旧玉改制,由一块两端装饰玉兽头,四周镶满玉饰片的长方形枕板,以及枕板下安装的两只玉枕足构成,形状如同几案,共用30余块雕刻精美的玉片和玉饰件组成,通长42、宽7.83、高9.5厘米,枕上还镶嵌长条形金箔片(图一)。
图二 火山汉墓出土玉枕
徐州火山汉墓玉枕长28.7、宽9.5、高8.5厘米,青玉质,局部受沁成白色,枕面由3块玉板组成,正中玉板内侧琢成圆弧形,两端面均由2块玉片上下拼接而成,玉片正中有孔嵌铜鼻扣,扣中衔环。前后侧面玉片上以金箔贴出菱形和三角形花纹(图二)。
徐州韩山汉墓玉枕呈长方形(图三),玉枕木芯,枕芯已朽,除底面外五个面均贴玉片,共18块,玉片厚度0.2~1厘米,顶面由4块玉片组成,前侧面3块,后侧面2块,左侧面5块,右侧面4块。玉片正面光滑,背部粗糙未经打磨,少数遗留有切割痕迹。玉片表面还发现用织带十字交叉镶贴或捆绑的痕迹。
徐州后楼山汉墓M1玉枕由木芯、玉片、鎏金铜构架及金箔组成,结构比较复杂,枕中间为木芯,抹角。木芯外包一层绢或布,玉片和铜构架贴扣在木芯周围。顶面由2块虎形玉片组成,空缺部分加补6块玉片。两端面由玉片和铜铺首衔环组成,结构、大小相同。内侧面由8块玉片组成,中间一块较大,可能由玉璜改制而成,形状似虎无首,虎身饰谷纹。外侧面由玉片和铜构件组成,底面由四龙形铜器足及底座组成,龙形器足分置玉枕四角,形状相同,且通体鎏金(图四)。
图三 韩山汉墓出土玉枕
徐州后楼山汉墓M5玉枕为木胎,形状为长方形,表面髹有红漆,并镶贴玉饰,现木胎已朽,仅有玉饰尚存。其中有玉龙饰2件,玉环1件,三角形玉片10件,玉质皆为青玉。玉龙饰呈长方形,由两条首尾相连的龙镂雕组成。两端是龙首,一端的龙昂首张口,另一端的龙则曲颈回首,身体相连,向上弓起呈卧姿,腹下刻有足,呈卷曲状。龙的身体上饰谷纹,头颈和身体边缘用阴刻线条装饰。玉龙大小略有差别,一件长17.4、宽8厘米;另一件长17.6、宽8.8厘米,应分别置于枕的正面和顶面。玉环直径7.3、孔径3.2、厚0.5厘米,上饰谷纹,其外缘上有刻字,类似器物的编号。玉环应置于枕的后面。三角形玉片上无纹饰,应置于枕的两侧,每侧五片,各组成一梯形。复原后的玉枕长18、宽9.2、高8.4厘米(图五)。
徐州苏山头汉墓M2玉枕的木胎已不存,仅剩下镶嵌玉枕的玉片31片。该墓曾经被盗,出土时玉片扰乱严重,玉片均为青玉,其中正面抛光,背面未抛光。玉枕除底面未镶嵌玉片外,其余五面均由玉片组成。玉枕顶面由一块大玉板及一块玉片拼合而成,大玉板为长方形,上有两条阴刻飞龙,各有四足,作回首状,首尾相对,相互缠绕,盘曲成W形,中间的双翼展开,似乎作飞龙之状。在两条飞龙之间,还阴刻一只飞鸟。四周有菱形边框。玉片位于玉板一端,也呈长条形,其上纹饰为弧形。玉枕内、外侧面和左右两端所用玉片几乎相同,均由长方形和梯形玉片组成。在中间长方形玉片上较为特殊,装饰有铜鎏金铺首衔环。复原后的玉枕长27.8、宽9.5、高7.9厘米(图六)。
图四 后楼山M1出土玉枕
徐州地区发现汉代楚国玉枕数量虽多,但是形制并不复杂,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形制为几形,由枕足、枕板、兽头饰三部分构成,仅见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另一种形制则为盒形,均为长方体,周身用玉板镶嵌,玉板或有纹饰或为素面。盒形又可分为带支架和无支架两种,带支架的有后楼山汉墓玉枕,不带支架的数量较多,如徐州火山汉墓玉枕、徐州小长山汉墓玉枕、徐州韩山汉墓玉枕。徐州拖龙山汉墓M3镶玉铜龙枕,虽然两端有突出的铜镶玉龙,但主体形制仍然为长方体盒式。几形玉枕出现时间较早,出土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墓主为西汉前期楚王,王级以下墓葬未见几形凳式玉枕,因此这种形制的玉枕可能是王级墓葬所特有,遗憾的是,除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外,其他楚王墓均被盗掘,不能确认究竟是否如是。
同时,几形玉枕制作工艺复杂,盒形玉枕显然与之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时代发展,一方面受制于制作繁琐的工艺,另一方面墓主身份也较楚王为低,玉枕随之变化为盒形,这样工艺较为简单,材料也较为节约,成为汉初广泛流行的稳定式样,以后玉枕或有变化,但是大致不出这两种形制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时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出土一种实心玉枕,平面呈长方形,长34.7、宽11.8、高13厘米,重13.8千克,枕面两端略弧起,中间内凹,表面琢磨光滑,应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玉枕,可惜徐州地区迄今西汉墓葬内尚未发现实物。
图五 后楼山M5出土玉枕
枕的起源较早,考古发现枕的实物是战国中期,材质为竹、木和陶,记录“玉枕”之名最早的文献是《晋书》,其中《王澄传》载:“而澄左右有二十人,持铁马鞭为卫,澄手尝捉玉枕以自防,故敦未之得发。后敦赐澄左右酒,皆醉,借玉枕观之。”此玉枕应为生活中实用玉枕。徐州地区出土的玉枕,从形制尺寸来看,与生活中常见的枕不同,不具有实用功能,应为丧葬专用,探讨玉枕起源,必须与徐州地区的汉代玉殓葬结合考察。
与流传久远的玉覆面相比,玉枕出现的时代较晚,在汉代以前,尚未发现以玉枕殓葬的现象,马麟指出,丧葬用玉组合中另外两件葬器——玉枕和镶玉棺的出现和玉衣应该是同时的,因为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并没有发现此类器物的迹象。玉枕的出现,应该与玉衣出现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正如刘照建研究玉衣起源时所言:“历史上首次以布衣之身成为天下至尊的皇帝,无论对于出生和死亡都要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掩盖其卑微出身,而‘以玉殓葬’恰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高贵奢华的玉器,具有通灵、寒尸作用,既能彰显身份又能保护尸体,无疑是当时汉高帝刘邦的首选。”由此可见,玉枕的出现与汉代初期统治者崇尚“以玉殓葬”有密切关系,正是在汉初皇帝和诸侯王的推动下,徐州地区的西汉楚国才出现和形成使用玉枕、玉覆面和玉衣等玉器殓葬之风。
图六 苏山头M2出土玉枕
另外,徐州地区在战国末期一度属楚60余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自称楚人,唱楚歌、好楚舞,徐州地区出土的陶俑、画像石和玉器带有楚地风格,玉枕也深受楚文化影响。战国楚墓出土的木枕,形制与徐州地区最早出现的几形玉枕较为相似,因此推测徐州玉枕出现的原因,可能受到楚国木枕的影响。
本文刊载于《文物天地》2023年第7期,参考文献从略,下载全文请登录中国知网首页-出版物检索-文物天地
作者及其单位:温悟宇,徐州博物馆;刘哲宇,徐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