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坍塌是指地表岩、土体受自然因素作用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向下塌落,并在地面形成坍塌坑(洞)而造成灾害的一种现象或过程。
1、地面裂缝:出现环状、放射状、平行交错状等形状的裂缝。
2、地面下陷:地面出现下凹,有不明原因积水。
3、建筑变形:建筑墙角开裂、墙体倾斜、地基下陷等现象。
4、有空洞声:地面踩踏有空洞声,车辆驶过地下传来明显的震动感或空洞声。
5、管线渗漏:地面渗水、冒水,或燃气等气体渗漏。
6、水位骤变:水井、沟渠、池塘、监测孔等水位骤然升、降,水色突然浑浊,水面冒泡等。
地面坍塌是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
由于其带有不确定性与较强的破坏性
容易引起公众恐慌
防范于未然
当地面坍塌发生时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自救办法和防护措施
将损失降到最低?
不幸被困,尽力扩大生存空间!
1. 自救
如果不幸被埋,要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生存空间,并进行加固,以防不稳定结构再次坍塌。
如果有条件要因地制宜,及时镇定采取自救措施。
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但双手可以活动:
- 首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用手在头、胸部掏出一定的空间,保障呼吸畅通;
- 再尽可能及时用身边可用的砖石、木棍或其它坚硬物品,建立起一个支撑体,稳定生存空间,防止进一步塌落。
专家提醒:被压埋后,要特别注意保存体力,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呼救,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
如果废墟内有生存空间,身体能够自行活动:
应尽力朝着有光的地方移动。如果受伤,可从衣物上撕下布条及时进行包扎,避免失血过多。
如果多人同时被埋压,要互相鼓励,团结协作,共同商定自救计划并采取行动。
2. 互救
1)“先易后难”——先救埋压较浅,容易救出的轻伤人员。
2)“先近后远”——先救离自己最近的被压埋者。
3)“先多后少”——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如学校、医院、旅馆、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
4)营救中要首先使伤者头部暴露出来,并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之后再刨挖伤者身体其他部位。
5)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使用锹、镐等工具时不要伤及被埋人员,更不要破坏被埋者周围主要的支撑物,防止进一步倒塌。
6)对于脊椎损伤人员,搬动时切忌生拉硬拽,必须要用门板或硬木板抬出废墟。
7)如被埋压者受伤严重、埋压较深、时间较长,可设法向其尽快输送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生命,等待专业人员援助。
8)在黑暗、饥渴、窒息环境下掩埋过久的人员,救出后应蒙上眼睛,不可一下子进食太多。若有伤者,应及时送往医院。
地塌发生后,有哪些注意事项?1. 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在汛期要注意房前屋后地面有无显著变形、裂缝等迹象;注意下大雨时地表水是否大量、快速渗入地下等现象。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撤离并通知有关部门,不要冒险停留在原地或居室内。
2. 远离事故现场,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3. 及时在事故现场周围树立警戒标志,疏散人群。
记住了吗!赶紧收藏和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内容来源于网络!
往期推荐:
进入圈子,与更多同行业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