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想减少反式脂肪酸,有看配料表“不要乳粉选稀奶油”“不吃代可可脂选可可粉”的知识储备基本就足够了。
再者,奶茶和雪糕的品类定位也不同。
虽然都是用水、奶粉、水果、巧克力等原料做成的冰凉甜食,但正如你和王健林表面看都是碳基生物,但你们却迥然不同。
新茶饮品类在新消费时代下诞生,一出生就是“富家小姐”。
无聊消遣喝一杯,午后三点饮茶先,叼着吸管慢悠悠地喝一下午,奶茶是享受型休闲食物。
而古老的雪糕,起初就是解暑解渴的夏日平价必需品,跟矿泉水、西瓜一样普通且常见。
它被放在盖厚棉被的保温箱的自行车里沿街叫卖、爸妈常从小卖部里批发后塞进单门冰箱、放学后也和死党分着双棒吃。
这是一种人人吃得起,几块钱就能买到的日常小快乐。
大众呼声最高的平价雪糕,依旧是这些老产品
人们对雪糕形成了基本的心理定价:1块钱的糯米糍、老冰棒和小奶糕解渴,三五块钱的大火炬、苦咖啡、冰工厂、巧乐兹和可爱多解馋,10块钱的贵妇级雪糕梦龙封顶。
“轻奢”奶茶降价,如同明星吃路边摊,平易近人。
图源:奈雪的茶.大幅降价消息
“必需品”雪糕涨价,好像素人出名后膨胀,显得忘本。
但也有例外:DQ、哈根达斯、八喜、歌帝梵等冰激凌是可以卖三五十元甚至更贵,是可以被接受的。
正如恋爱和结婚不一样,“冰激凌”和“雪糕”也是不同的物种。
吃雪糕图口感,三分钟吃完,很爽。
吃冰激凌是一种体验。在甜品店的橱窗里精挑细选,坐在店铺里用小勺边细品慢尝边和朋友聊天,男朋友还可以买来讨女孩喜欢。
《奋斗》电视剧中,陆涛和米莱来到他们恋爱时常去的冰激凌店重温旧梦
行云流水的消费体验,更像在店里喝奶茶,而不是吃雪糕。
况且,情绪价值和社交货币两大绝*附加值,奶茶天生自带,雪糕东施效颦。
这才是决定能否“贵得让人服气”的真本事。
奶茶是新一代血液里的情感寄托和消费习惯。
开心喝、伤心喝、消遣喝、尝鲜喝,夏天解渴柠檬加冰,冬天暖身芋泥啵啵,没有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
雪糕依旧是活跃在夏天的清凉解暑的产物,爱啃雪糕的人还没有多到撑起常态化的市场。
奶茶身上有社交货币光环,雪糕却难副盛名。
当年第一家喜茶登陆上海来福士广场时,火爆到排队五个小时都不一定能喝得到。这才是打开社交流量密码和值得发朋友圈的金钥匙。
网红雪糕也有了高颜值、精美形状和IP联名,但也只有景区文创雪糕在朋友圈偶尔露脸,社交标签基本也只有“贵,味道一般”。
何况在真·社交中,请人喝奶茶远比请人吃雪糕要讨喜的多。
雪糕和奶茶的命运之路
相似又不同
雪糕贵,有人说是原料涨价,有人说是商家太黑,有人说这是把消费者当冤大头。
变贵的雪糕被骂惨了,但如果格局打开:
雪糕越来越贵,火爆的奶茶并不“无辜”。
奶茶、咖啡等雪糕的互替品越来越多,导致大家对雪糕的需求量降低。
本来雪糕靠着薄利多销赚钱,如今吃雪糕的人被奶茶抢走了不少,只能抬高单支售价,获得更多利润。
同样的利润,“卖10根便宜雪糕=卖1根网红雪糕”,经销商也愿意进货更贵的产品。
便利店内部人员更是坦言“5块钱以下的雪糕根本赚不到钱”。
“*死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又应验了。
就连老品牌雪糕瞄准高利润,也出了高端新系列。
伊利须尽欢的中式冰激凌,蒙牛蒂兰圣雪,光听听黑蒜、藻蓝蛋白、红石榴爆珠、红葡萄酒这些口味基本就能猜到它的中产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