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聊起传统木工的时候,评论区里最常见的质疑就是:“用胶水了,这还是木工吗?”
这应该是人们对传统木工最大的偏见了。其实,我国使用动物胶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考工记》就有记载:“鹿胶青白,马胶赤红,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
老照片中的木匠熬鳔胶(首都图书馆藏)
所以,今天我们就聊一下传统木工用胶。在阅读正文前,让我们先明确两个事实:
第一,传统中式家具是有用胶传统的。木匠在制作时会尽量少用胶,比如攒边镶板时就不能用胶,否则会影响镶板的缩涨。但对框架结构的结合部,比如三碰肩之类榫卯,则会认真用胶,以防止频繁挪动后结构产生松动。
第二,在传统木工中,没有什么胶是一壶开水化不开的,如果不开,那就再来一壶。
一、传统木工胶的种类传统木工胶通常有三种:皮胶、骨胶和鳔胶。
1、皮胶:
皮胶的原料多为廉价的猪皮。其它动物皮也可以制作,牛皮甚至驴皮都行,可这成本……当然,土豪随意。
本人自存的皮胶
皮胶的制取可分为5步:
第1步刮皮。清洁表面。
第2步浸泡。用10:1的生石灰水浸泡,夏季1-2天,冬季3-5天,期间需要不断搅拌翻动,直至发软泡胀。
第3步净皮。用清水冲洗,再泡入盐酸溶液中和石灰水带来的碱性,完成后再进一步冲洗直至发软洁白并虚绵。
第4步蒸皮。一层笼圈最多铺10层猪皮,大火蒸3-4个小时,直至触手即烂 。
第5步制胶。将蒸好的猪皮趁热磨成浆,边磨边滤,滤网目数约为200目左右,然后摊平自然准确后裁成细条晾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骨胶:
原料为动物骨头。骨骼中钙盐的成分只占三分之二,另外的三分之一就是骨胶原。年纪大一些的朋友应该有印象,过去的废品收购站是回收骨头的。这些骨头的一部分,主要是品质差一些的,通常会用来制作骨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