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习录>>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
在王阳明与陆澄的对话里,“集义” 是驱散对鬼恐惧的关键所在。集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乎道义,使内心充满光明,没有一丝阴暗角落。然而在现代社会,功利心就像一场汹涌的浪潮,将许多人卷入其中。人们为了追求金钱、名誉和地位,常常违背自己的良知,做出一些让内心不安的事情 。
就拿学术圈的抄袭剽窃现象来说,一些学者为了快速获得名利,不惜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将别人的心血据为己有。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学术道德,更是对自己良知的背叛。他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难道不会感到内心的不安吗?当黑暗笼罩,万籁俱寂,那被自己刻意忽视的良知就会悄然浮现,以对鬼的恐惧这种形式,出现在他们的意识中。
还有职场上的不正当竞争,为了升职加薪,有些人不惜诋毁同事,窃取他人的工作成果。他们或许在表面上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在内心深处,却种下了愧疚的种子。每到夜晚,当他们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时,那种亏欠感就会如影随形,可能会让他们在黑暗中听到一丝细微的声响,就胆战心惊,仿佛是被他们伤害的人化作鬼魂前来索命。
正如王阳明所说:“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如果一个人平日里的行为都能光明磊落,符合道德规范,内心坦然,那么又怎么会惧怕那些虚无缥缈的鬼呢?当我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就不会有黑暗的角落让恐惧滋生。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品德,让自己的行为合乎道义,才能真正做到内心无惧。
1.2 心理学视角:恐惧的本质是自我投射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鬼的形象实际上是人类负面情绪的一种文化符号,是我们内心恐惧的外在投射。对死亡的未知、童年的创伤经历、长期积累的社会压力等因素,共同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构建起了恐惧的原型。
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死亡是一个巨大的未知谜团,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惧。我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我们对死后的世界一无所知,这种未知让我们感到深深的不安。而鬼的形象,往往与死亡紧密相连,它成为了我们对死亡恐惧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也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比如,小时候被独自留在黑暗的房间里,那种无助和恐惧的感觉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当我们长大后,在黑暗的环境中,这种童年的恐惧记忆就会被激活,让我们产生害怕鬼的感觉。
社会压力也是导致我们恐惧的重要因素。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我们的内心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这些负面情绪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不断发酵,最终可能会以鬼的形象出现,成为我们恐惧的对象。
当人处于黑暗环境时,大脑的杏仁核就会被激活,这个区域与我们的恐惧情绪密切相关。它会让我们将一些无害的声响,比如风吹动窗户的声音、家具发出的轻微嘎吱声,误判为危险信号,进而引发我们对鬼的恐惧。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剧场,在黑暗的掩护下,它会将我们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周围的环境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鬼的身影,听到了鬼的声音 。
二、文化滤镜下的鬼:从敬畏到恐惧的演变2.1 鬼神观念的历史嬗变鬼神观念如同一条隐秘的线索,贯穿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其形态和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 。在商周时期,祖先崇拜是社会精神信仰的核心,人们相信逝去的祖先会以鬼魂的形式存在,并拥有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庇佑子孙后代。这种信仰并非源于恐惧,而是出于对祖先的敬重和依赖,人们通过祭祀等仪式,与祖先的灵魂进行沟通,寻求他们的指引和护佑。
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阶级逐渐发现鬼神观念的政治价值,开始将其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加以利用和引导。他们编造出各种鬼异叙事,将自己的统治神化,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归,得到了鬼神的庇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这种背景下,鬼的形象逐渐变得复杂起来,不再仅仅是祖先的化身,还被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政治寓意。
民间信仰也在不断塑造着鬼的形象。人们将生活中的各种灾厄、不幸与鬼联系在一起,认为鬼是带来灾难和痛苦的根源。在古代,疾病、瘟疫、战乱等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由于当时的科学知识有限,人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便将其归咎于鬼的作祟。久而久之,鬼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变得狰狞可怕,成为了恐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