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我女儿今年13岁,非常喜欢吃零食,吃起零食没有节制,几乎停不下来,既耽误吃饭,又耽误学习,我们怎么说她都没用,请问该怎么办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专家曹泽能:孩子吃零食,就像老鼠爱大米,那真是“人间至爱”。
第一是因为生理需求。孩子的胃相对来说容量小,活动量大,导致能量消耗快,所以需要更快地补充“营养”。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主食味道“正宗”,没什么花样,容易让孩子从视觉到味觉都产生“审美疲劳”。反观现在市面上的零食,品类新奇,口味众多——没有吃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业规模达3万亿元,这意味着零食行业的利益越大,商家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背后的推手也就越多。孩子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更容易被五花八门的新奇零食所吸引,别说孩子,就是成人面对这些零食有时也会眼馋、心馋、嘴馋,只不过成人的自我约束力相对于孩子较强而已。
第二是因为心理需求。心理研究专家发现,从性质上讲,吃零食的行为与自我抚摸行为的机制是相同的,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它能够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产生一种能够带来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另一方面,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做咀嚼和吞咽动作的时候,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最终使身心得以放松。
所以,有的人吃零食,可不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了,而是进行“高级”的舒缓情绪波动、缓解精神压力行为。
所以,对于你13岁的女儿来说,很爱吃零食大概率是“零食成瘾”,她几乎不会考虑自己是否“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对比美食本身,习惯之下的美食解压可能会对她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这背后的心理动机,也许是家长在她幼年时期的陪伴时间太少,使得她还未完全建立心理上的安全感;或是当孩子遇到心理上的困扰时,偶然发现通过吃零食可以分散注意力,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慢慢地就产生了条件反射,进而固化了“零食减压”的习惯。
当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会本能地维护她的身体健康,如炸鸡、薯条等油炸食物会有过量的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阻塞,换氧能力下降,从而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等;当你本能地限制她远离零食时,结果却是“越限制孩子的减压*越得不到满足”,就会加强她心理上的“匮乏感”,反而导致她对零食产生极度渴望,然而家长不可能24小时监督孩子,当她找到独处时间,就会受到补偿心理的影响,而吃下更多的零食,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她的零食习惯。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心理减压”。“心病还需心药医”,给她更多的陪伴和沟通,了解她的心理动机,理解她的内心压力,解决她的实际困难,化解她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能力有限,可以寻求专业人员帮助,而不是一味地禁止零食,治标不治本。
第二,“堵不如疏”。与其被动,不如主动。你可以创造条件,带她看看零食的制造过程,譬如原材料采集、生产环境、制作过程、包装污染等,也就是让她了解,她吃到嘴里的零食是怎样来的,这些零食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及缺陷。有了解,才会有取舍,有取舍才能学会管理自我。
第三,“智慧地给”。比如与女儿一起探讨零食的种类、口味,你可以主动地买给她吃、可以定时定量地提醒她吃,也可以与她一起有选择地吃。要让女儿明白,妈妈并非反对她吃零食,只是希望她身心健康,事实上,对她的关爱比零食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