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隔夜柠檬”事件:当低价遇上食品安全,消费者的宽容是“宠爱”还是“纵容”?
2025年3月18日 今日头条记者报道
在今年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新茶饮巨头蜜雪冰城因湖北宜昌某门店被曝使用隔夜柠檬片和橙子切片制作饮品,再次陷入食品安全风波。然而,与以往品牌“塌房”后舆论一边倒的谴责不同,此次事件中网友的“花式维护”引发热议——“不是柠檬隔夜了,而是我去晚了”“它不嫌我穷,我不嫌它不新鲜”等评论刷屏网络。这场“反向塌房”的背后,折射出消费分级时代下品牌与消费者的复杂关系。
事件回顾:隔夜柠檬引发争议,消费者为何“反向守护”?
3月14日,湖北经视“3·15特别报道”曝光蜜雪冰城宜昌凝聚新天地门店存在违规操作:店员将未用完的柠檬片和橙子切片常温存放至次日使用,店内卫生状况堪忧,甚至有苍蝇飞入奶茶杯盖。然而,事件曝光后,大量网友不仅未批评品牌,反而以幽默调侃和情感辩护为其“开脱”
低价滤镜:“4元的柠檬水要什么自行车?”有消费者认为,在奶茶均价20元以上的市场中,蜜雪冰城以极致性价比满足了“奶茶自由”。
共情心理:网友将隔夜水果与家庭生活习惯类比,“建议查查我妈,一个菜热三天”“雪王塌房的唯一方式是涨价”。
行业对比:相较于高价品牌使用香精、植脂末等问题,蜜雪冰城“真材实料”的形象更易获得包容。
低价策略的“魔力”:供应链霸权与加盟商压榨
蜜雪冰城被“溺爱”的核心在于其难以复制的低价模式:
1. 供应链成本控制:自建柠檬基地(采购价低至0.8元/斤)、自产核心原料(果酱成本比外采低42%),物流成本压缩至行业均值的43%,构建了“农业 工业 物流”的黄金三角。
2. 加盟商极致压榨:加盟商需100%采购总部原料(毛利率超50%),单店年原料支出占比达62%,远超行业平均的45%;人力成本通过“计时工资 超量无补贴”模式进一步压缩。
3. 下沉市场统治力:80%门店分布于三四线及乡镇,4元柠檬水成本3.2元,成为“县城经济学”的象征。
食品安全隐患:低价不应是“挡箭牌”
尽管消费者宽容,但蜜雪冰城多次违规的“黑历史”不容忽视:
屡次违规:近年因使用过期原料、饮料现蜘蛛、员工洗手池洗脚等被罚,某投诉平台累计投诉量超1万条。
科学风险:国标规定现制饮料需在2小时内饮用完毕。实验显示,隔夜柠檬水菌落总数可达初始值的1000倍,含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管理漏洞:涉事门店店长称“无法24小时盯着”,总部此前缺乏统一报废监管,依赖加盟商自觉。
品牌回应:整改措施能否挽回信任?
事件发酵后,蜜雪冰城部分门店回应称已执行“柠檬不过夜”新规,闭店时需拍照登记并销毁剩余食材。然而,官方未发布详细声明,冷处理态度引发质疑。相比之下,网友已自发为其设计“解决方案”:24小时营业、推出“熬夜柠檬水”等,既显宽容,亦含警示。
反思:消费者的宽容是“盾牌”还是“警示”?
蜜雪冰城事件暴露了消费分级下的社会现实:
生存优先:中低收入群体在物价压力下,被迫在“低价”与“安全”间妥协。
监管困境:企业快速扩张中,加盟模式易导致管理脱节,需强化全链条监管。
品牌责任:消费者情感绑定并非“免死金牌”,企业应以敬畏心回报信任,而非依赖“低价光环”。
结语
蜜雪冰城的“反向塌房”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普通人追求“小确幸”的生存智慧,也警示企业:食品安全是底线,不可因低价而蒙眼狂奔。消费者的宽容,终将随健康意识的觉醒而消退。唯有将“良心”注入每一杯饮品,才能真正守护“雪王”的国民光环。
(本文综合自极目新闻、潇湘晨报、腾讯新闻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