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23日,国际乒联正式决定从当年10月1日起,乒乓球比赛将使用直径40毫米、重量2.7克的大球,取代原来使用的直径38毫米、重量2.5克的小球。这可能是现代乒乓球历史上最大的改动。有很多人都在讲,这是国际乒联觉得中国乒乓球太强了,得改一改规则来限制中国队。乒乓球直径变大,受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国队这肯定没错。可小球改大球背后最直接的推动者与支持者,你猜猜是谁?其实是中国队。那么问题来了,明明中国队受小球改大球的影响很大,那为什么中国队不仅是支持者,还是最直接的推动者呢?
当年受“小球改大球”影响比较大的刘国梁与孔令辉
要讲小球改大球,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徐寅生,1938年生于上海,1959年成为国家乒乓球集训队选手。四次参加乒乓球世锦赛,在第26届世乒赛上获得过男子单打季军,而且是当时男团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青年时代的徐寅生
他是我国乒乓球选手中最有思想和头脑的球员,外号叫“智多星”。在1964年发表的《如何打乒乓球》这一讲话,帮助队友扫除了思想上的许多问题,受到了*及全国各界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退役后,徐寅生不仅担任中国乒协主席,还在1995至1999年担任国际乒联主席。可以说徐老在我国乒乓球界是“元老中的元老”、“精英中的精英”、“内行中的内行”。
徐寅生
“小球改大球”,就是徐老在担任国际乒联主席期间提出来并积极推动的,而且,整个改革前后的器材试制和测试,几乎都是在我国完成的。
为什么徐老要推动“小球改大球”呢?
是因为直到今天,转播费依旧是体育运动中非常大的营收方式,而且体育运动的推广很大程度上是由转播来决定的。如果说体育运动项目的生死由转播来决定,其实也不算特别夸张。而由于运动员技术与器材技术的发展,使得乒乓球的球速变得越来越快,观众越来越难看清高速飞行的球,这对电视转播的效果影响非常大。如果一项球类运动连最基本的球都很难看清,那么愿意看球的观众人数肯定会很少。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单项收视率就创了历史新低,提高乒乓球的观赏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第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