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务巷
在古谯门东侧斜对面,总长200多米,南北走向,与“十字街”平行。东大路开成后,分为顶务巷、下务巷两段,巷宽丈余,现扩宽为二十多米;北至文献中街,南通环城大道,两旁今已建成高楼大厦,底层作商业超市,高层为安置房和商品房。楼群密集,街市繁华,是城区中心最热闹的购物场所,颇具观赏价值。
下务巷原系明朝“御史大夫第”——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林润故居;在近年城市改造中,为保护古城文物,保持历史风貌,应用现代建筑技术,已将其整体“**”至沟头社区的莆一中新校址后面重建完竣,古色古香,面貌一新。
下务巷尾的“会仙洞”古建筑及其通道,今已拆毁,融入旧城改造统一规划。
(3)城墙巷
在文献中街、文峰宫“三代祠”之南边,北对大度街,南通东大路,为宋代古城之东城墙所在地,故名;旧城改造后,文献路扩宽,占用了大段古巷道,今之路面长不足百米,且中段铺成阶梯状,车辆已不能通行。巷西为新建的国货精品大商场,巷东有唐建凤山寺的主殿,古迹尚存,今为市佛教协会会址。巷北的文献路,曾建成“步行街”,供民众游玩购物;今已改为地下商场,路面浇灌沥青以通车辆,从新车站直达凤凰山,是城区中心的交通主干道,行人车辆往来如梭,立体商店鳞次栉比;城墙巷及其周边的寺院广场则成为游人休憩闲聊的极好去处。古为今用,各得其所。
(4)书仓巷
城墙巷东侧、原莆田县印刷厂对面的南北转东西走向的古巷道,总长300多米,今属凤山社区,紧邻莆田擢英中学校舍。因宋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郑侨(状元,郑樵之侄)致仕后迁居于此,明刑部主簿林遒节、山东参议廖梯及清礼部侍郎、大理寺卿郭尚先,刑部主簿关陈谟等等名宦,均曾在这里构建宅第,并有大量藏书;特别是郭尚先,为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尤善作兰石,作品甚多,名闻遐迩;城内人羡慕不已,雅称此巷为“书仓巷”。书香门第聚集之地,奇花异木栽满庭院,一年四季清香扑鼻,沁人心脾闲适恬静,文化积淀深厚,素为外来学生租居求学之理想去处,环境并不喧闹,却总书声琅琅,历来是出人才的好地方,其巷道名称也一直保持下来,千年不变。
(5)金桥巷
自大度南出口内20米处的古井旁折往东行,过一段下坡路后分别转向南、北,成一条“丁”字形巷道,这便是“金桥巷”。由于地处唐建凤山寺之北麓,开发较早,不少官宦之家都乐于来此购地盖房;时过境迁,几易其主。此名亦随之变更,有“留桥”、“刘桥”、“顶刘桥”、“下刘桥”、“金桥”等。历史上刘、杨、柯、陈、郑、彭、李,……多姓官员先后建有各自的宅第,风格不同,文物甚多,遗下不少古迹,文化积淀深厚。巷道不宽,一丈有余,三段路各长200米左右,西通大度,南临塔寺前,东接仓后巷,北端转角处有古建“三门井”供周边人家饮用,水质清冽,千年不干,如今尚存。上金桥中段有明代文物“光裕坊”,乃为名臣邑人陈钟(官济南通判)、陈伯献(官广东都副使)一门所立,是市内仅存的一座古木坊;下金桥中路有清康熙年间廉吏清官、佥都御史彭鹏故居,构建艺术颇具特色,是明清交替间第宅建筑承上启下的典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