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汉竟自称是村里的年轻人,86岁老人还能独自开农机、干农活。近日,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揭开了"中国长寿之乡"山东威海文登的长寿奥秘。原来这里长寿的老人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习惯——平时喝水、煮粥、做菜,都喜欢加点西洋参。
(文登)西洋参火了,各大媒体接连打Call。《人民日报》最近也推出《"中国好参"出文登》专题报道,为文登西洋参的出色品质点赞,这成为中国参的一块金字招牌。
《人民日报》文登西洋参整版报道
文登与吉林长白山是我国西洋参的主产区,但相比长白山具有天然土壤优势的林区,文登的土壤并不是最适合西洋参生长的。然而,文登人却把西洋参种出了规模化、品牌化,其移栽技术更是全国独一处,有何秘诀呢?
5月28日,亲土1号土壤健康大讲堂走进文登——有着三十多年种参历史的"中国西洋参之都",为当地参农"坐诊"困扰已久的土壤难题,老张也向赶来观摩、学习的老乡,首次公开了不为人知的种参秘密。
不当干部当农民敢啃种参"硬骨头"
文登区汤村店子村张英泮,今年54岁,种了20多年西洋参,是十里八乡种植户眼中的名人。他种出的西洋参,圆纹,皂苷能达到8.7-8.8%,硒含量0.12%,营养价值远高于美国、加拿大的进口参。20多年前,在开始种参前,老张是在当地物资局工作,捧着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我拜了本地的、云南的、韩国的一共四五个老师,那时候种参技术都还是保密的。"老张回忆起刚入行时的不易,而且当时国内市面上并没有特别针对西洋参种植的肥料,怎么种全靠自己摸索。
西洋参营养价值高,卖上好价能来钱,但真正去种时才知道为什么它被称作"种植业中的风投产业"。西洋参对土壤的要求特别高,养一年种三四年,连作障碍特别严重。而且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极其"霸道",凡种植过西洋参的地方,10年内不能再种植西洋参。因此对无论是对种植技术含量还是土壤条件的要求,都很高。
(亲土1号示范户张英泮)
"干这行,损失个百八十万很正常。"老张说,起初贵的时候,参种要两三千元一斤,每亩地洒十斤种子。这意味着,一旦投资进去就是大成本。这几年种子价格降下来了,但一亩地投入也要2.5万元,对相对保守的农民来说风险太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老张偏偏就是有股子探索和冒险的劲头:"别人都说不好种,我不服气,想试试。" 跟别的种植户不一样,他没事就喜欢在地里转转,琢磨要怎么才能种得更好。
后来,老张还发现,西洋参既需要光合作用又怕强光,他就张罗着搭起了彩条网棚,如果温度太高,再加一层蓝色网,冬天保温保湿,夏天遮阳降温。
(文登区汤村店子村张英泮的西洋参大棚)
就这样一步一步,老张摸索出一套种植管理办法,渐渐走上种参正途,掘到了金。
从损失到增产,效果翻一番
但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西洋参种植最致命的连作障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时土壤出现板结现象,到最后即使再怎么施肥,也不管用。
老张的参地也未能幸免。"五六年前,我种'1倒1',七亩地,洒了300斤种子,因为土壤酸化全都没了,损失毛收入40万。"老张发现,这时候光靠打叶面肥不管用了。
"西洋参长不好,不是你肥用少了,而是土壤出问题了。"长期跟进和从事本地种植研究的文登区西洋参产业办*谷召俊一语中的。
"文登土壤是中性偏酸,我们使用的化肥大部分也是酸性的,尤其是一些小厂家生产的化肥质量不过关,酸性程度更严重,导致有些地区的土壤pH值甚至下降到4以下。"谷召俊说,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老张种参多年,也对土壤的变化深有体会,"这几年,文登的土不是偏酸而是太酸了,我遇见过一块地,PH值只有2.7,根结线虫就喜欢酸性土,一种就长虫。到处找人也没有解决办法",这可愁坏了老张。
去年秋天,亲土1号产品总监陈少敏到文登调研,了解农户需求,听说张英泮在当地种参很有名气就找到了他,一番交流后,发现亲土1号与老张种参面临的问题不谋而合,这坚定了在文登地区大力推广试用亲土1号的决心。
今年年初,老张谨慎地在小块地上进行了试验,这一试效果了不得,亲土1号冲施仅1个月后,就从叶面看出长势的不同。于是他一次性进了60吨亲土1号调酸加6吨冲施肥,养200亩新地。"这么多年没遇见好东西,直到遇见亲土1号。"老张说。
有的老参农不服,"你这参都种第三年了,亲土1号才用上1 个月,你咋知道长得好是亲土1号的功劳呢?"老张当场从地里挖了一棵参跟老参农说:"你看这些小须子是白色的,说明是新发的,小须子多,养分、水分就吸收得充分,参就长得壮。"老参农顿时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