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里,盖房子是有讲究的,一些仔细的村民犹如是如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中的“住”永远排在第一位,因为一个好的舒适环境,不仅关系着现在,还关系着孩子的未来。
也正是如此,现在农村里也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盖房子的俗语,比如“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望”,还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这无不表达着人们对住房环境的向往。在今天我们就说一下这句俗语:“盖三不盖四,空东不空西”,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讲究么?我来说一下:
说一下农民盖房子,“盖三不盖四,空东不空西”为什么那么讲究:
盖三不盖四:
在农村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宅子,大多数以三间居多,少数的也有五间的,而四间、六间的很少。相反的是,一些新房子则是四间的居多,可能现在这辈的人都没有那么讲究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盖三不盖四”呢?我认为有几种原因:
①传统文化所致
首先,在老一辈的传统文化里,“三”代表着万物、代表着生机。
道德经里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很吉祥的。而盖四间、盖六间房子,按照俗语来说就是“四六不分”的意思,一个四六都不分的人,他能够过上好日子吗?特别是“四”的谐音是“死”,而我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这有谐音的词语,是谁听了也不吉利的。
关于盖房子为什么“盖三不盖四”,《鲁班经》也有云:一间凶,二间自如,三间吉祥,四间凶,五间吉,六间凶,七间吉,八间凶,九间吉。
而在一些农村里,人们在修建房屋时,多数都是做一些和吉有关的事,比如上梁大吉,动土大吉等等,当然房子的间数更是不例外。
其次,古人认为正屋开间数不能为双数。
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永远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朝廷对盖房子的间数,有更严格的限制。
比如明朝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他规定:公侯将相的房子,为八架七间,五品官以上,二品官以下的房子为,六架五间,而平民百姓的房子一律为,四架三间。
也就是说,皇帝老儿贵为九五之尊,他的房子要在九间以上,当然盖九十九间也是他说了算,至于平民百姓,自然是三间房子了。
②经济因素有关
在五六十年代,由于农民的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以吃饱为主,然后再发展经济,发展民生。因此他们在建房子的时候,往往以一间、二间居多,偶然有三间的房屋,自然也少的可怜,我们村里唯一的一家地主,也只有“七间房子”。
谈到盖房子,我父亲回忆说,那时候他们兄弟姊妹七个,住在3间小茅草房内的一个大炕上,连翻身都成了很大的问题。而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才盖了楼房。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想盖三间以上的房子,自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空东不空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本来有五间房子的位置,主家因为资金不足,只能够盖3~4间,而空出来的1~2间应该怎么办呢?主家在盖房子的时候,一定要把西边盖足,留出东边的空位,等着有钱后再补上。
其实俗语“空东不空西”和“接东不接西”的俗语类似。那么为什么盖房子不能“空西”呢?一些农村老人迷信地认为:
东边属于青龙位,而西边属于白虎位,农村俗语里有一句话,“宁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望”,还有“接东不接西,接西要无妻”等说法。
虽然我们觉得没什么,也是封建迷信,但是一些农村老人却是很相信,他们认为:若是自己家的房屋比西边的高,或者矮的话,有可能会发生破财或者家庭破裂的现象。
所以他们为了在以后接房子的时候,房子接在东面,以利于后面的操作,毕竟东边接的房子高一些没事,属于青龙位,但是西边接的房子如果高,则属于白虎抬头了。
上述都是一些老人迷信的说法,而我是这样认为的:
首先,会影响房子的采暖
太阳是从东边日出的,从西边日落,然而在光照方面,东面属于朝阳的一边,有利于房屋主人和房子吸收太阳光,这样就属于阳光房了,即使在冬天,正房也是很暖和的。
而我们如果把房子空在西边,那么东边的房子,就会遮挡住太阳光,不仅影响房子主人的采光,而且冬天的西北风也经常从西北方向刮进小院子里,显得很是寒冷。
其次,邻居们之间的关系
房子首次空东边,而建在西边的房子就固定住了,这有利于西邻居的操作。比如说,你之前盖了5米高的房子,如果是西邻居盖房子,讲道理的邻居,肯定会按照你的房子来操作啊,他们在东邻也建5米左右,因为你首先“先入为主”了。
此时如果你空着西边,这对于邻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盖房子而闹纠纷的人是大有人在的,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实在些。
通过上述情况来说,我们已经了解了“盖三不盖四,空东不空西”的真正含义,但是如今来看,这句俗语只适合于古代的说法,因为在那时候,科技还不发达,有些事古人们都是讲究一个“吉”字的。
但是现在来看并没有实际意义,比如在城市里,一些30层,4单元、甚至8单元的楼房都存在,而农村更是以4间、8间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