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虽然生在南方,但对面食有偏爱。工作着的时候,自己做面食吃。比如扯面汤,做刀削荞面,做麦疙瘩汤等。
这些食物上不得大雅之堂,但在农家简陋的厨房里,却可以堂而皇之端上桌。一锅水,下点洋芋块、苦菜,再放下食料混合煮熟。盛在碗里,就着咸菜,热辣辣吃下去。脑门上冒出亮晶晶的汗珠子,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退休了,有时间,人也变懒了。自己不想做面食吃,从街这头游到街那头,慢慢走,细细看,逐家包子店去品尝。哪家的好吃,哪家味道差了点,心中就有了普气。
舌尖上的美食,存在地域差异。比如兰州拉面,尽管遍地开花。但真正的兰州拉面,必须在兰州那块土地上,必须用黄土高原上产的小麦磨出来的面,由兰州人做出来,这才地道。蒙自的过桥米线,我在北京、苏州见过分店,吃进口,蒙自那个味道损失殆尽。此过桥米线,再不是彼过桥米线了。
绕了个弯,还来讲蒸饺。菜市场里的蒸饺,装在蒸笼里,反复加热,颜色变了。卖给顾客,不提供蘸水。所以一直不好卖,冷冷清清。
帝景湾这里的蒸饺,馅里的肉太多。经营者为了盈利,肉多为肉贩子送去,全是卖残卖败的“渣滓肉”,便宜。尽管馅里肉多,但味道少了纯正。
文化宫那里的蒸饺,做工不错。只是老板娘主营其他,蒸饺只是她的副产品,在制作工艺上火候欠佳。
在图书馆讲课的时候,开课前,我常会去早市上逛逛。看看果蔬,体验一下市井生活。有一个片区,尽卖当地小食,比如米线、烤饵块、豆浆油条等。
红色大帐篷下,摆放着三四张桌子,卖蒸饺。蒸笼冒着热气。老板娘负责蒸和卖,小工负责包饺子。一边包,一边蒸、一边卖。蒸饺,有个特性,一旦离开蒸笼,迅速变冷。不像粥,买了走几公里路拿回家,还在热乎乎的。
所以,吃蒸饺,要现蒸热卖,现买现吃。我在这里品尝了,随即做出断言,这里的蒸饺,质量上乘。馅里韭菜虽多,但肉末却是好的,香鲜,口味自成一家。从那以后,我去讲课,早餐就预定在这家蒸饺馆里。
老板娘很客气。我的轮椅开进帐篷,她便问:“大叔,吃多少?”我说:“还像往早一样,八个。”于是饺子端上桌,热气腾腾。一碟蘸水,油辣子、香菜,又红又绿,看了,食欲陡增。
餐后,要含水漱口,老板娘知道我这个习惯。我吃着蒸饺,她便用纸杯接了热水,加一点冷水,端来放在我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