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 2024 年人口数据,给全社会交上了一份引人瞩目的答卷。这一年,全国出生人口为 954 万人,相较 2023 年增加了 52 万人,自 2017 年以来首次出现回升迹象;死亡人口 1093 万人,较 2023 年减少 17 万人;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 140828 万人,比上一年末减少 139 万人,人口总量降幅收窄 69 万人。
这样的数据变动,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它不仅反映了我国人口发展的最新动态,也为后续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关键依据。
低生育率困境:全球与中国的双重审视
放眼全球,生育率下降已然成为众多国家面临的棘手难题。日本和韩国便是典型代表。在日本,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老年人平均寿命显著延长,如今已达 87 岁左右。这一 “长寿化” 成果虽令人欣喜,却也加剧了老龄化程度。与此同时,“少子化” 现象愈发严重,新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使得日本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日益凸显。为缓解劳动力短缺困境,日本不得不将退休年龄逐步延长,如今已达到 75 岁,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
韩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人口生育率持续低迷,甚至跌入全球最低行列。尽管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政策,如提供生育补贴、延长产假等,但收效甚微。在年轻人观念中,养宠物的成本远低于养育孩子,这使得宠物在年轻群体中更受欢迎,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增长的困境。
中国也未能置身事外。长期以来,中国人口总量庞大,增长态势较为稳定。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2022 年,我国出生人口为 956 万人,死亡人口 1041 万人,人口总量出现了近 60 年来的首次下降;2023 年,出生人口降至 902 万人,死亡人口增至 1110 万人,人口负增长趋势进一步加剧。若任由这一趋势延续,中国必将面临严峻的人口危机。
2024 年数据背后的人口结构变化
回顾我国人口发展历程,曾经历过两次明显的生育高峰。第一次出现在 1981 年至 1990 年,这一时期出生人口数量显著增加;第二次则是在 2016 年至 2017 年,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出生人口短暂回升。但随后,生育率再次陷入下行通道。
按照人口平均寿命推算,1981 年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将在 2060 年左右步入生命末期,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人口死亡高峰的担忧。加之近年来出生率持续低于死亡率,即便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也难以承受如此人口结构的快速转变。
不过,2024 年的人口数据也带来了一丝曙光。出生人口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持续下滑的紧张态势。这一变化背后,既有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也有社会观念的悄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