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其实很早就看完了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但一直没有勇气下笔去写影评。
这部作品是需要一定观影门槛的,缺少基础理论知识的话会显得有点吃力,因此能够做到“完全”看懂就相当困难。
物理方面的各种名词,真实历史中的各种人物,每位科学家的生平及贡献……
背后隐藏着海量的功课要去补作业。
当然,如果不是非得强求所有台词都能听懂,所有角色关系都要搞清,那么顺畅理解整个故事框架和走向还是没问题的。
可叶秋臣向来是个细节控,并伴有略带强迫症的性格,虽然曾经是个理科生,但在物理这方面一直不算强项,所以码下面这些字的时候总会显得过于小心翼翼。
怕露怯。
即便如此,出于对《奥本海默》这部电影的极度喜欢,我还是选择挑战了自己。
下文将涉及大量剧透,介意者请慎入。
如有表述不够严谨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批评指正。
1.整体评价
《奥本海默》目前在中国大陆已经上映了30天,票房仅不到5亿的数字。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档,随着影院排片数量的骤减,想必成绩大概率就停在这里不动了。
由于7月就已经在北美上映,故此全球票房已经累计超过9亿美元。
抛去特殊因素影响,观影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均相当高,豆瓣也曾一度飙到近9分的成绩,现在则稳定在8.8分。
超过50万人标记看过并打分,此热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单从影片拍摄手法和故事叙事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奥本海默》确实是大师级别的作品,交叉叙事多线并行,配乐和节奏都极为出色,黑白色调和彩色画面之间的切换也流畅丝滑,对于光的运用出神入化,并在能力范围内全部选择实拍,诺兰自编自导真的就是质量的保证。
爆炸后奥本海默演讲的那段戏,真实拍出了瞳孔地震的感觉,即便过去了很久,对于我而言是余震仍在。
如果不是观影后被手机弹出的琐事提醒将自己拉回了现实,可能还会想得更多。
当我背对着银幕走出放映厅时,世界仿佛不一样了。
其实世界一直都是如此,只是少部分的人刚刚才发现而已。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瞬间,但叶秋臣的脑海里又再次回忆起试验成功的那场戏,反复多次直击我的大脑,整个人的身体都在发抖。
倒计时的氛围拍得很妙,爆炸后是几乎绝对的沉寂,紧接着是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比那一团毁灭性的火焰来得要晚了一些。
是啊,光比声音传播更快。
“光”是看电影的过程,但“声音”是从多个维度发出的。
有些是从口中,有些是从行动上,有些是从心里,有些则是通过文字留在了纸上。
我想用文字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观后感。
《奥本海默》没有过多强调牺牲和奉献,这部电影的确做到了绝对的扣题,从各方位各层面以及各种人的视角去综合评述奥本海默的一生。
一刷只能是粗略熟悉了整个故事,二刷才能关注一些隐喻和细节,三刷估计才会对其内涵理解更深刻一层。
另外,对于武器的研发过程让我联想到了《三体》。
核弹的出现让人类之间开始了互相残S,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伤害,但同时拥有武器的双方也通过这样的威慑达到了稳定的和平状态。
如果没有罗辑的出现,三体人干翻地球不需要犹豫。
抱着同归于尽的态度,还好我们手上握着那一枚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