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立场
1939年9月1日,奥本海默发表了关于黑洞的论文。
同一天,德国突袭了波兰。
如果不是这样的巧合,可能奥本海默的人生轨迹将会彻底不同,他也许将朝着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方向继续深造。
但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奥本海默以此为契机在分叉路口上选择走向了曼哈顿计划。
他的物理学,彻底从科学领域走向了战场。
奥本海默的人生,在这一刻被劈成了两半。
劳伦斯说,奥本海默把政治带到了实验室。
可首先他必须要有立场,有理论,有实力,才能将想法付诸实践。
他的立场,是他的选择。
尼尔斯·玻尔说,搬起石头的同时,就需要准备好如何应对石头底下出现的蛇。
当奥本海默开始准备搬起原子弹这块石头,就已经着手准备应对一切困难。
他开始召集靠谱的团队成员,选择在可能烧毁大气层的链式反应中做一个赌徒。
他的立场,由一个科学家,转变为一个政治家。
在电影中,有一场戏很明确地表述了这个观点。
即拉比让奥本海默脱掉那个外套,去做他自己。
这句台词代表着奥本海默至少曾在立场上有过短暂的模糊,可很快就获得了答案。
电影的后三分之一特别好看,因为奥本海默将两层身份通过自己的方式融合在了一起。
另一个关于立场的表达,在于色调运用上。
一刷时我以为黑白色调是专门给反派来用的,彩色是奥本海默的主战场,黑白则是以施特劳斯为主视角的表达。
钢铁侠这次演得真突破,若不是提前做功课看了演员表差点没认出来。
二刷时我专门留意了黑白色调运用的场景,发现反派也有极少量的彩色镜头,但都是边角料的位置,不是这段叙述的核心。而且,奥本海默也有一些情况下有极少量的主视角黑白镜头。
等我再思考一圈,就发现这个色调代表的不是主角和反派,也不是为了分割时间线和展示核心人物,而是代表“立场”。
熟悉叶秋臣的朋友,大概都曾在我的文章里见过一个反复提及的观点。
这个世界,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泰勒和施特劳斯坚定地站在了造氢弹的立场上,这与奥本海默的立场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促成了电影中的故事。
格罗夫斯与奥本海默基本上步调一致,处于同一立场上,所以自始至终都是战友和好友。
在听证会上,奥本海默和泰勒客气地握了手,这一行为被妻子嫌弃。
可你看奥本海默和格罗夫斯在分别时只是浅浅的相视一笑,真正的情意不需要虚假的交流方式。
杜鲁门与奥本海默的会面,也是一段很值得细品的戏。
杜鲁门说,你以为真有人在意谁造出了原子弹吗?他们只在意是谁丢的。
换言之,他把“武器是我们造出来的,但不代表我们有权使用”这句话说得更直白了。
杜鲁门和奥本海默也选择了不同的立场,杜鲁门站到了泰勒他们那边,所以后续官宣了氢弹计划。
等到试验成功后,基地就被其他人接手了。
奥本海默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他却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控的世界,他比任何时候都要明白S亡的代价和意义。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时,奥本海默已经无法改变他送给人类的火种。
当初的他似乎早就能预见那些雨点打在地上滴滴答答的模样,会促成各种核弹在世界地图上炸开了花。
原来电影第一幕展示的下雨地面,就是为了呈现给观众另一种凝视爆炸的方式。
试爆那天就在下雨,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上天对人们的“提示”。
结局中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对话时,也下起了“雨”。
关于“雨”的隐喻和意象,影片贯穿做得相当到位。
“雨”能灭“火”。
水与火,又是明确相反的两个立场。
奥本海默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带来了火种,同时也送来了能够毁灭自己的力量。
可人类又将如何面对这个燃烧遍野的世界?
我们需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