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傍晚,我抱着纸箱冲出单元楼时,老陈正缩在伞下给高跟鞋钉掌。
铁皮工具箱上搭着褪色的蓝毛巾,雨水顺着伞骨滴在磨出包浆的木凳上。
他抬头瞥见我,突然扯着嗓子喊:"姑娘!你那拖鞋底快磨穿了!"
这场景我太熟悉了。
过去五年里,每次经过他的修鞋摊,他总要念叨我鞋底薄,像在复读一段永不消磁的录音。
老陈是我们小区的"编外人员"。
物业不许他占道经营,他就把三轮车停在香樟树和垃 圾桶的缝隙里。
工具箱里永远备着儿童贴纸——哪个孩子哭闹,他就变魔术似的掏出一张奥特曼。
他修鞋有个怪癖:总爱往鞋里塞手写纸条。
去年我送去补的凉鞋里,就夹着张泛黄的作业纸:"右鞋跟内衬脱胶,已用环保胶加固,三天勿沾水。"
妻子笑他多此一举:"现在谁还看纸条?发微信多方便。"
直到上个月,我看到他蹲在垃 圾桶旁翻找什么。
近视镜滑到鼻尖,手里攥着半瓶矿泉水,正冲洗从垃 圾堆捡来的皮鞋。
那瞬间我突然读懂了他的执拗——这个不用智能机的老人,在用最笨拙的方式守护手艺人的体面。
搬家前夜整理玄关,翻出十几双被他修补过的鞋。
磨破的乐福鞋里掉出2019年的纸条:"后跟加垫牛皮,免费。"
起球的棉袜里卷着2021年的提醒:"左脚比右脚大3毫米,建议买鞋选37码半。"
最底下那双磨破洞的帆布鞋,夹着张超市小票改成的诊断书:"鞋底厚薄差0.5cm,长期穿用易脊柱侧弯。"落款日期竟是我腰疼住院那天。
原来这些年他每次拽住我修鞋,是在悄悄矫正我被生活压弯的脊梁。
暴雨砸在搬家公司的篷布上时,老陈突然冲过来往我怀里塞了个塑料袋。
里面整齐码着二十副纯棉鞋垫,每副背面都用圆珠笔标着日期:"2025.3防滑款""2025.6吸汗款"。
最底下压着张水电费通知单,背面密密麻麻记满鞋码:
"7栋302王婶:36码,左脚外翻"
"5栋1702外卖小张:44码,脚汗重"
"3栋902孕妇小林:38码,需加宽"
通知单边缘卷着毛边,像他工具箱里永远修不好的旧鞋。
我忽然想起他说过:"补鞋和补日子一个理,缝缝补补才过得长久。"
新小区门口也有修鞋摊,机器压制的鞋跟整齐划一。
上周我发现,老陈偷偷在我鞋盒里放了把锥子——木柄缠着洗褪色的红毛线,正是他用了十年的那把。
今早买菜遇见隔壁刘姨,她晃着手机给我看老陈的朋友圈。
照片里他戴着老花镜,正往小男孩运动鞋里塞纸条。
配文是女儿代发的:"我爸说,现在年轻人走路太快,要留张纸条让他们等等灵魂。"
梅雨还在下,我穿着老陈补过的皮鞋走在积水的路上。
鞋跟敲击地面的声响,像他钉掌时叮叮当当的节奏。
这个不会用二维码收款的老头,早在我们心里打上了永不脱胶的补丁。
作者声明:此文为第一人称的故事,非纪实,情节虚构处理,请理性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