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体、甑箅、甑盖
甑体。饭甑的主体,桶状(上宽下窄),左右有拿手;外腰部,箍有竹篾花箍或者铁丝;甑体内壁的下段三分之一处突出几厘米,上面安放着甑箅。
甑箅。圆形,并带有数个孔格,是饭甑受热的关键部位。
甑盖。置于甑体上,起密闭保温的作用。也是圆形,有平盖,和带提手两种。
饭甑大小不一,过去我们村多数人家,常备有两个。
一个小的,用来日常蒸捞饭。直径25厘米—30厘米(桶口宽度),可蒸3—5斤米,供5—10人食用。
平时蒸饭的饭甑
一个大的,用来蒸糯米酿酒,蒸粳米做白粿。直径40厘米左右,可蒸15斤米。
再大的饭甑少见,听母亲说,拼大食堂时有超大饭甑,蒸的饭能同时供几十人食用。后来,集体散了,饭甑也打破了,现在是看不到了。
不过,饭甑大小,用起来有所差异,做起来却一样,所谓“饭甑两头空,大小都一工”。而且做饭甑是技术活,得由专业的箍桶师傅来做。
— 02 —
做饭甑
箍桶师傅,过去是高级技工,要拜师,起早贪黑“锛、砍、刮、拉、凿”苦学三年,方能出师。他们什么桶都能箍,饭甑是其中之一。
师傅常年行走于周边的乡村,谁家要箍饭甑,就到他们家中做活,赚工钱。食宿、木料都由东家提供。
做饭甑的木料选择很有讲究。木质要硬又不能太大,一般选20-30厘米粗,内芯已经发红的老杉木。
然后,师傅根据所做饭甑的大小,将圆木锯成大小均匀的木块,再用弯口铁斧,将它们削平整,砍成弧形。
砍成弧形的杉木板
削砍好的杉木板,用刨子刨光。其中每块板边缘,师傅都会用长推刨,刨一遍。
这样的木板,有一定弧度,组装时两头合缝,两板之间却有头发丝般的空隙。饭甑使用时,蒸气冒出来,板一胀合,中间的空隙就消失了。
不用长推刨,刨出来的木板,组装时虽然很合缝,一受热,两头就会翘开,反而不密封。
刨好的弧形板,师傅再钻上小孔(每块板钻孔的位置一致),然后取一节离毛竹根部近的竹筒,做一把竹楔(竹钉子),开始钉甑体。
竹楔虽小,做法也有讲究。师傅先用工具将竹筒剖、削、砍一番,做成精巧的小钉,再放到菜籽油里沸煮。
这样做出来的竹楔,钉在桶板间,几十年不变形,不腐烂。
竹楔(竹钉子)
钉好的甑体,还会摇动,需用竹篾双花箍加固。
竹篾双花箍也叫九束头,用削好的细长竹篾编成,它掰开细看有两朵花的图案,很美观。而且冷热天,它的热胀冷缩和甑体同步,牢固又养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