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6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在地面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进行人工降雨作业。
如今,面对干旱,先进水泵、智能灌溉设备迅速响应,轻松化解农田缺水危机,更厉害的是人工降雨。但时光回溯到千年前,没有现代机械助力,古人遭遇旱灾时,又是如何巧妙抽水,守护 “国之根本” 农业,确保粮食稳稳丰收的呢?不得不说,老祖宗的智慧,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一、桔槔:小小杠杆,撬动水源
桔槔
在古代抽水工具的 “族谱” 里,桔槔堪称元老。它巧妙运用杠杆原理,结构简单却实用非凡。只需在水井或河边,稳稳竖起一根木杆或竹竿,横杆一端牢牢绑上大石头,增加配重,另一端系紧汲水木桶。取水时,人们轻拉木桶侧,使其没入水中 “咕咚咕咚” 喝饱水,随后,借助石头重力,稍一用力,装满水的木桶便轻松 “爬” 出水面。这种工具操作极易上手,省力又高效,特别适合浅水井或河边场景,小块农田灌溉需求,它都能完美满足。早在《庄子》中,就有对桔槔的详细记载,足见其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早已 “大显身手”、广泛应用。
二、辘轳:深井取水,一辘定乾坤
随着农业发展,浅层水源渐显不足,深井应运而生,辘轳也顺势登上历史舞台。辘轳主要由粗壮轮轴、坚韧绳索、结实水桶与稳固支架构成。绳索紧密缠绕在轮轴上,一头连着水桶。使用时,人们双手握住轮轴把手,缓缓转动,带动绳索,水桶便沿着井壁稳稳落入深井,装满水后,再反向转动轮轴,水桶破水而出,将深层地下水源源不断提至地面。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过去家家户户院子里,几乎都有一架辘轳,它承载着先辈们抗旱的记忆,见证了古人挑战干旱、挖掘水源的智慧与坚韧。
三、翻车:人力驱动,灌溉不停
古代翻车,又叫龙骨水车,是古代农业灌溉领域的 “明星” 发明,更是人力驱动提水的杰出典范。它的主体是一条长木板槽,槽内安装着用木片、叶片串联成的链条,链条上均匀分布刮板。人们转动翻车把手,链条循环转动,刮板像勤劳的 “小卫士”,依次将水从低处 “铲起”,稳稳提升到高处。翻车可连续作业,提水效率高,在地势平坦、水源与农田有一定高差的地方,优势尽显。无论是日常灌溉,还是遭遇洪涝灾害后的紧急排涝,翻车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三国时期,发明家马钧对翻车改良升级,让它更轻便高效,自此,翻车在大江南北广泛推广,为农业生产立下汗马功劳。
四、筒车:借水之力,自然灌溉
《天工开物》中的筒车
筒车的出现,是古人巧妙借助自然之力的神来之笔。它一般安装在水流湍急的河边,主体是巨大轮轴,轮轴四周均匀悬挂竹筒或木筒。河水奔腾,冲击轮轴,轮轴顺势自动转动,竹筒依次浸入水中,装满水后,随着轮轴转动升至高处,“哗啦” 一声,将水倒入灌溉渠道。整个过程无需人力操作,全靠水流驱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特别适合河流流经区域。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诗中生动描绘筒车工作场景:“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筒车转动,水流潺潺,一幅生机勃勃的农业生产画卷跃然眼前。
当代筒车
除了上述经典抽水工具,古代还有巧用皮囊吸水、开凿沟渠引水等方法。这些方法看似质朴,却饱含古人应对旱灾的智慧与经验,让有限水资源物尽其用,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稳定。古代农业抗旱抽水方法,不仅化解当时难题,更为后世水利建设、农业发展筑牢根基。它们彰显古人观察自然、利用自然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勇于创新、探索不止的进取精神。即便身处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这些古老智慧依旧熠熠生辉,为我们应对环境挑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宝贵灵感与启示。
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古人的抗旱智慧?欢迎补充冷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