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蜀汉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他不可能有大量的人才储备
蜀汉的位置,是今天的四川、重庆、陕西汉中以及云南和贵州的北部一带。这一区域多山,地形险要,交通不便,且远离传统的中华文明发源地黄河地区,所以文化和生产力都相当落后。就连最基本的农业,也是在西汉初年,由丞相萧何推广起来的。在东汉末年之前,益州依然是一片蛮荒之地,完全没有所谓的文化底蕴。可以说,益州缺少人才发展的基本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益州疲弊”,便是说的这种情况。所以在制定“隆中对”时,诸葛亮也明确地指出,要同时掌握荆州、益州。而事实也证明,失去了荆州的人才支持,蜀汉就基本失去了活力。

而更要命的,蜀汉既没有人才基本盘,也没有人才突变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基数。据史籍记载,蜀汉在刘备刚刚建国时期,人口是139万左右。而同一时期,东吴的人口是260万,曹魏的人口则有八百多万!虽然据现在一些专家的研究,认为蜀汉的记录仅仅是自耕农和地主人口数量,缺失大量的佃农,但这种情况在另外两国也普遍出现,所以可见,蜀汉的人口资源之少。缺少庞大的人口基数,自然也就缺少更为优秀的人才,这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点:蜀汉的政治格局,注定了是荆州派干活儿,益州人坐享其成,没有人才发展的管理学基础
蜀汉的主要地盘在益州。而益州这个地方,从来不是英雄用武之地。完美的山河之险,既保证了别人想打打不进来,同时也束缚了益州向往发展的手脚。有个几代人下来,谁都变得皮了,得过且过。历史上出现在蜀地的三个政权:蜀汉、前蜀和后蜀,都只能支持两代,就是因为“皇二代”无一例外地失去了进取心。

这种情况,其实同样发生在益州的第一位州牧刘焉的身上。原本刘焉来到蜀地,身边有一批班底,也算是有些实力。但是随着他的逝世,儿子刘璋继位,马上就走上了蜀地发展的必然道路,每天不思进取。甚至要和五斗米教教主张鲁争汉中之地,也是想到要借助外力刘备。其实,不能说益州人没出息,实在是这个地方真的只适合蜗居。
而随着刘备而来的荆州集团,确实是有进取心的。不管刘备是不是真的想兴复汉室,但是至少知道保住荆州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才会发动起夷陵之战;而诸葛亮为了报先主知遇之恩,也不停地倾力北伐。那么,造成的必然情况就是谁想发展谁去干活儿,没有进取心的益州人继续安心的坐享其成。而按照现在的管理学理论来讲,没有进取心,就意味着没有努力的方向,而不努力,又哪里能出得了人才呢。而如果抛开了益州的基本盘,作为外来户的荆州集团则力量太过薄弱,又哪里能培养出人才呢?

第三等:蜀汉的政局衍生出了别扭的人才政策,变相造成了人心的离散,所有人出工不出力
三国之中,公认是蜀汉治理的最好,因为这里有个好丞相诸葛亮。但是,如果说蜀汉治理的最不好,也是没问题的,因为只有蜀汉,是两大统治集团始终未曾携手合流的。
魏蜀吴三国,魏国是具有正统性的,其下颍川荀氏、谯县的夏侯氏和曹氏以及后来的司马氏,合作是比较顺畅的。吴国虽然是江北的孙氏集团和当地四大家族共治,但是孙权使用权力分配的娴熟手腕,将江东豪族全部纳为己用。本来,进入益州之后,刘备也曾拉拢过当地豪族,手段甚至比孙权还要老练,什么拉一派打一派(比如重用法正)、分配权力和利益(重用李严),甚至为此又多娶了一位夫人(益州大将吴曦的妹妹)。但是一切却因为夷陵之战的失败而戛然而止。
据历史记载,蜀国后期人才匮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蜀汉的统治阶层由于长期的战争和政治动荡,内部腐败,导致人才无法得到重用和培养。
许多能人在政治斗争中被排挤或消耗,而一些庸才暴发户却能滥竽充数,占据了重要的政治地位。
其次,蜀汉地处偏远,与中原文化交流不畅,导致文化上的孤立和滞后。此外,蜀汉政治制度相对于东汉不完善,也缺乏发扬人才的制度保障。
加上战争频繁,使得普及教育和人才培养缺乏自发性,难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最后,蜀汉短命也是造成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蜀汉政权只有46年,其短暂的历史导致无法形成更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以及培养和选拔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蜀国后期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治腐败、文化孤立和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
这也告诫我们要注重发扬人才、推进文化交流以及完善制度,以此培育更加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