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共同祖先眼睛长反了的原因,因为它的眼睛是长在身体内侧,隔着透明的身体组织向外感光的,现在我们的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结构非常古老的动物叫文昌鱼,它们的身体完全透明,甚至没有进化出下巴,眼也是非常简单的感光点,这有助于我们对5亿年前脊索动物发源的研究。
但是随着进化的逐渐推进,身体变得越来越不透明,这种结构就无法继续正常工作了,进化必须要再次改变。这一过程会在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我们通过观察鱼类胚胎眼睛的发育过程就可以了解到到底发生了什么:长有感光细胞的组织再次向内卷曲,形成一个单独的外眼结构,从这时候开始,就是左眼看左,右眼看右了,视网膜也就反了过来,错误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人眼是一个非常精密的光学,我们制造的光学仪器都还没有它精密。甚至有很多反进化论者和传教者会把眼睛单独拿出来说事,证明眼睛这么“神奇而复杂”的器官不可能是进化出来的,只有可能是“某个什么人”设计出来的。
日尔曼民族的特征之一——绿瞳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眼睛吧,它是不是那么神奇与无法实现?
横向比较
首先说一说,人的视力在动物中算什么水平,是不是最顶级?
当然不是了,相信大家都能猜得到。我们的眼睛在动物中并不算是特别高明的,比如鸟类视力普遍比我们好,它们拥有四色视觉,可以看到紫外线。很多猛禽的视野极长,鹰的视距最高可达36公里,能在很高的天空看到一只奔跑的兔子。相比之下人类的有效视距只有几公里,兔子这么小的东西1公里外就看不清了。
它们付出的代价就是眼球变长了,所以无法转动……
远视能力不行,其实夜视能力也不行,我们的夜视能力被夜行动物吊打的。别的不说,我们养的家猫在夜间的视力比人类好6至8倍,而家猫只不过是一种半夜行动物,而像猫头鹰这样的纯夜行动物,其夜视能力是人类的100倍。但比较尴尬的是我们的眼睛感知色彩的视锥细胞和感知明暗的视杆细胞比例为1:20,视锥细胞仅有600万个,不及千元机的前置摄像头。这个比例倒是不像日间活动的动物,大多数白天视力比较好的动物其视锥和视杆细胞比是从1:12到19:1,人类的视锥细胞无疑太少了。
人眼中的黑夜和猫眼中的黑夜
这种奇怪的配置其实是因为哺乳动物的祖先是小体型的半夜行杂食动物,看起来和今天的老鼠差不多,所以哺乳动物祖先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感知色彩的能力。哺乳动物们几乎都是色盲或半色盲,而我们灵长类的祖先因为在树上生活,必须要有辨别果实是否成熟的能力,因此又重新“捡”回了色觉,把已经退化的能力又再次进化了出来。因而眼睛就展现出构成与功能矛盾的特点。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
那人类的视觉是不是在动物界被吊打呢?也不是,硬件不够软件来凑,我们拥有全太阳系最强大的大脑,所以综合来说我们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