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鞋种类比较单调,有中式的棉布鞋和西式的皮鞋,寿袜一般是棉布袜。寿枕通常由纸和布做成,头枕上会绣云彩,脚枕则绣两朵莲花,寓意“脚踩莲花上西天”。
寿被跟我们平时所说的被子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盖在逝者身上的狭小长被,面料以布和锻为主,绣上星、月、龙、凤等图案。
过去的寿被一般有两条,一条是垫的,一条是盖的,将遗体与棺材隔离。不过现在推行火化之后,寿被不宜过厚,只用一条寿被即可,以免装敛遗体的一次性火化棺材不够大,太过拥挤。
所穿寿衣的件数也有讲究,一般以奇数为准,上衣比裤子要多两件,比如上九下七、上七下五或者上五下三等,逝者年龄越大,所穿件数就越多。如果是年龄不足50岁的逝者,被称为夭寿,只能穿三件,也就是上二下一。
寿衣的款式多样,种类繁多,挑选寿衣时要讲究风格协调、色彩统一,否则会显得不伦不类。在今天,一些年轻人的思想比较开放,老人去世后不为逝者穿寿衣,而是穿生前喜欢的衣物,这无可厚非。
在我国传统治丧礼仪中,亲人要对逝者的遗体进行整治,包括沐浴整容、穿戴寿衣、堵九窍、白布盖脸等。如果是在家中去世,上述操作主要有亲人完成,如果在医院去世,通常会联系殡仪馆将遗体拉走,交由入殓师处理。
在我国丧葬记忆中,为逝者穿寿衣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那么为什么要穿寿衣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原因:
原因之一:穿寿衣是治丧礼仪的重要部分,是为了让逝者走得体面
《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在古代,人死以后要停尸几天才能出殡,几个月后才能安葬。
现代治丧虽然不会将逝者遗体放置几个月,但停尸三天是最起码的标准,在此期间,逝者的亲朋好友都会前来吊唁、瞻仰。为了让逝者体面风光,必须要对遗体进行整治妆扮。
而为逝者穿戴寿衣,就是为了让遗体看起来庄重祥和,逝者被一套绣了吉祥之物的唐装和被褥包裹着,看起来要舒服得多。这是千百年流流传下来的丧葬风俗,是治丧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些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