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走进山村,看一户人家日子过得舒不舒坦,用水是一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生活甜不甜,尝一口碗里的水就知道。
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偏远地区的乡亲们吃水,要去河塘里一担一担地挑,要等下雨天一点一滴地存,这些水未经过滤和净化,口感苦涩,卫生堪忧。国家将“饮水安全有保障”定为脱贫攻坚的一项硬指标,在过去5年提升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让171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达标,1095万人告别高氟水和苦咸水,“吃水难”才终于得到历史性解决。
铺管引水是打赢这场吃水攻坚战的关键一环。随着一根根水管铺进村,绝大多数农家实现了入户供水,烧水煮饭只需拧开水龙头,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就哗哗流出来,靠天吃水的生活从此改变。
现在全国农村地区运转着超过1100万处饮水工程,形成一张庞大的供水管网,据水利部统计,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可以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我国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为下一步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良好的水利基础。
也要看到,当前农村供水网络还存在瓶颈。从水源来看,部分山区供水工程引用的是山泉水,天旱会有供不上水的风险。从设施来看,一些建造超过15年的老旧工程管网亟待改造。
管护薄弱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期,国务院督查组在贵州一偏远山村暗访发现,这里的自来水设施“建而不用”,水龙头长期闲置成“摆设”。督查组认为,此类问题并非一处,要对已完成自来水工程的地方逐户排查,严肃认真摸查整改。
都说农村供水工程“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确保每一处农村供水工程不断流,一方面得有人管,各级责任压实,落实到人,一方面要能管好,建立起一套长效运行管护机制。特别是在那些地理偏僻、发展落后的地区,当初跋山涉水铺建管道不易,现在维护起来更考验管理能力,人才、资金、设施都需要有效投入和运转。据悉,水利部计划以县域为单元,推进专业化队伍进行管护,同时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通过智慧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管护水平。
乡村振兴对农村供水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让农民放心吃水,还要让农民方便用水,除了做饭用净水,上厕所、洗澡也能冲水。未来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将由现在的83%提升到88%,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双管齐下,一手抓农村供水管网的“硬件”升级,一手抓管护机制的“软件”建设。“管”到位了,水自然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