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放弃》《急诊室故事》《急诊科医生》《爱在生死边缘》等作品,均以急诊室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生死之间呈现人间百态,拷问人性。同样是急诊科,《急救生活》则有所创新,把目光对准院前急救,展现120急救过程当中发生的一桩桩医疗事件。
外科也是医疗剧中反复出现的科室背景,外科手术、疑难病例有助于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视觉冲击,争分夺秒的生死抉择有助于树立医生的形象,整体故事性会更强,有助于提升观众观看的兴趣。
近两年,随着育儿、女性话题在公众当中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儿科、妇产科也成为了医疗剧的重要表现对象,《儿科医生》《今夜天使降临》《爱的妇产科》系列、《产科男医生》等作品从不同视角切入,更加细致地向观众展现不同科室发生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观众对于不同科室的了解,有一定的科普作用。
另外,《追日》《红十字方队》《红十字星座》融合了医疗、军旅元素的医疗剧,着重展现部队医院、青年军医成长,在类型细分方面做出了差异。《追日》是目前来看唯一一部展现军医院显微外科发展历程的作品,剧中涉及断肢再植等当时医疗发展的前沿领域。为实现断肢再植的精密缝合,主人公们在大鼠的尾巴上做实验,为寻找足够细的材料做缝合线,几经波折,最后发现人的头发是最合适的材料。剧中这一桥段至今记忆犹新。
2019年播出的《极速救援》则将医疗剧从医院这一场景当中拉出,聚焦高科技背景下以医疗直升机、急救技术为载体成立的“飞行医疗部分”,专门展现在高危环境中的医疗援助,从创新性上来说有一定突破。但其突破仅体现在内地医疗剧层面,其实早在2005年,港剧《随时候命》已经展现了飞行服务队这一特殊的移动医疗群体的故事。内地的医疗剧创作的前瞻性和前沿性还需进一步地提升。
医疗剧呈现出科室集中现象的另外一面,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缺位。2003年非典过后,《没有硝烟的战争》《21天》《生死一线》三部作品围绕这一事件展开,其中《生死一线》只见开拍的信息,随即陷入查无此剧的状态,不知是否就此腰斩。《到爱的距离》临近结尾大规模爆发的“飓风”疫情,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一线医务人员在面对大规模爆发的传染病面前做出的快速反应,医生、患者、媒体、医疗行业管理者、官员等形象在疫情中的形象呈现出来,是很大的突破。但相较于原著小说已有一定程度取舍,这场疫情的原型,也正是2003年蔓延全国的非典。
《心术》《外科风云》等作品等作品当中也用了一定篇幅刻画地震灾害发生后,医疗团队深入灾区进行救助的内容。但完整地呈现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发生后,整个医疗系统如何运转、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应对的医疗剧仍旧是稀缺品。
《柳叶刀》《无影灯下》《医者仁心》等展现医学伦理、医疗体制改革乃至现有医疗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的作品,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停留在彼时相对开放的创作环境当中,成为回忆。以后是否还能看到这样的作品,是未知数。如果就此消失,是医疗剧创作极大的遗憾。
P P模式探索:公共议题和私人领域的平衡
1994年,美剧《急诊室的故事》开播,由它所创立的医疗剧P P模式(professional personal,专业性 人性)此后在创作中广为应用,发展成熟,并且成为了衡量医疗剧品质的两大重要指标。
国产医疗剧在P P模式的应用和探索方面仍有太长的路要走。
时至今日,医疗剧当中存在的知识性错误仍不在少数,对于承担向公众科普责任的医疗剧来说,专业性是根本,专业性的缺失代表着观众的流失。随着全民知识文化素养的提高,医疗剧当中出现的专业性甚至常识性错误将更难隐藏,一旦被观众发现,创作者费尽心血想要通过剧情想观众传递的观念都会因为观众的不信任而付之东流。虽然不能要求医疗剧与医学教学片、文献纪录片完全一致,但一切为了戏剧性而采取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应以科学合理性为前提,同时一定要避免硬伤,广大的医疗行业从业者,也是电视观众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