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回了趟老家,躺在奶奶的床上,小时候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床单有点粗糙,但体感却十分舒爽。我定睛一看,嚯!这都2022年了,怎么还是你,大牡丹花床单!
第二天,我又在厨房发现了我小时候就用过的牡丹图案的搪瓷盆。这老哥俩可真能熬啊。
谁家有同款?举手!
我敢说,家家户户少说都有一两件国民产品,有些到现在还在用,有些多次翻红,一看见它们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也真是奇怪,
红双喜脸盆、牡丹系列床单、凤凰毛毯等等生活用品,究竟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
为什么家家都有?
国民物件之所以称得上“国民”,离不开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
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中国老百姓就此进入了“票证时代”。在物资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不仅是粮食,就像肥皂、鞋、家具等等生活用品统统也要凭票购买。票证按照人口数量严格发放,使用也是有期限的,遗失不补,过期无效。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说,那时票证严格控制着人们在吃穿用度上的*——平时有的吃穿就不错了,像家具票这种难得的票,得攒着用在嫁娶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喷着红双喜的热水瓶也只有靠结婚证才能在供销社买到两个。
到了80年代,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生机勃勃,物品供应日趋丰富,人们可选择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了。上海民光被单厂的系列床单、喷着喜字的莲蓬牌热水瓶等印有图案的物件,大都是在这个阶段设计生产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