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将近,办公室里的气氛也渐渐慵懒起来,空气中不时会因有人讨论假期的安排而忽然变的热闹起来,似乎有一场狂欢将要进行。
酒店民宿定爆、车票售空的新闻,不时被推送到电脑的桌面,旅行的期待中渐渐多了一点畏惧。但想到疫情三年终于回归正常了,急于放风的小心思还是很难压抑住。
最终本着省钱又有意义的思路,确定了从东莞骑行到深圳海边,再转回来的长途骑行方案。虽然女儿已经10岁,骑车也很久了,但家里的儿童自行车刚好丢了,该怎样搞定自行车的事呢?
放假前一天和同事说起五一的计划,提到准备在网上买个二手自行车的想法。
坐在旁边的旷工非常爽快的说,“我家里有一辆自行车闲着,可以借给你们骑,只是因为很久没骑,可能需要打一下气、上点油什么的。”
正因为没和卖家谈拢而发愁的我,欣喜的接受了她的建议。
当天中午我就利用午休的时间到她家取自行车,顺便打个气。来到她家的阳台上,却看见一辆红色的自行车靠在一个大花盆旁边,厚厚的灰尘被雨水凝固在车身上,车把上有个手机防水套,已经硬邦邦的贴在了车把上,好像那个抽象派画家笔下的钟表,车轮因为没气而扁塌塌的,轮胎上还有已经干燥的青苔。
她从家里翻了个小小的打气筒出来,说可以试一下。30公分长的打气筒上连接着一个小小的针管,似乎是给篮球打气的。我试着拧下来,没有成功,想暴力拔下来,但那小东西似乎和打气筒的气管是一体的,只好作罢。
想着明天就要出发,我决定立刻开启我的打气之旅,拿出手机地图搜了一下,发现最近的自行车修理店有2.1公里,步行大约需要30分钟,就导航了这家。我推着车子出了小区,才意识到现在是正午时分,头上的太阳虽然看不到,但明亮的天空依然投下阵阵热浪,似乎在一个高温的烘箱里。因为事出突然,我出来的时候没有涂防晒霜,也没有戴遮阳帽、更没有伞,看来只能硬抗了。
在高温的催促下,我开始寻求更快的解决方案,一家电动车修理店出现在马路对面,我赶紧穿过无甚车辆的马路,穿过一排整齐的电动车,来到店门口,只见一人正躺在墙边的躺椅上沉沉入睡,门口一个小哥,翻看着手机。
“你好,这里可以打气吗?”我似乎做着什么不正当的事,鼓足了勇气才开口问门口的小哥。
小哥看了看旁边睡着的人,憨憨的说:“我不是这里的。”顿了一下,又说:“打气吗?那里可以自己打的。”他害羞的指了指旁边的电动车充气泵。
“这种充气口可以打吗?”看着明显和平时见到的充气口不同的充气口,我小心的问了一句。
这时躺着的人似乎醒了,他微微抬起头看了一眼,说:“这样的气嘴充不了,你要去自行车修理店看看。”
“前面过马路不远,往右转下坡进去一点有一家。”门口的小哥似乎已经不再害羞,好意的提醒了我。
“好的,谢谢。”我道着谢退了出来,推着车子继续往前走去,看来导航的位置确实有一家自行车修理店。
一路上几乎看不见一个人,连车都少的可怜,我推着自行车,孤零零的在断断续续的人行道上走着,穿过一辆辆半截停到人行道上的车,偶尔看到一个人弓着身子从身旁走过,转眼就看他钻进了旁边的车里,唉,我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出来呢?
上面有日头烤着,下面有路面反射的热量,我走过了一个小小的路口,又走过了一个宽宽的有红绿灯的路口,看到前面是一个窄而陡的下坡路,走了几十米后,导航就提醒我右转,我似乎走进了一个刚刚改造过的城中村,房子矮小而密集,街道也明显小了不少。我推着车子继续向前,仅有两车宽的路上,整齐的停了一排车,偶有车辆经过,我就不得不把自己挤到路边停着的车的空隙里,等待车辆通过。又走了大约百米远的距离,终于听到导航说:“您已到达终点附近,目的地在您的右侧。”
我停下脚步却看不见修车的门店,不由得有点忐忑:不会是午休关门了吧?我又向前走了几步,探身往前看去,只见一个门面后面藏着另一个门面,上面写着“彬彬自行车修理”,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想到回去可以骑着车走,整个人都轻松了起来。
看看自己身处的这条街道,大概是顺着另一边的房子拆出来的,所以这边的房子都和道路有一点角度,门面似乎是从房子的侧墙上开出来的。我推车走进店里,看到灰暗的房间停放了两辆正在修理的自行车,一辆已经拆掉了轮胎,车子旁是一个堆满零件的架子,另一侧延墙放着一排矮架子,上面长长短短的摆着些管子,也不知有什么用。
正想转身寻找店主的时候,才发现老板在最里面的桌子后面睡着,轻叫了两声却不见他有反应,又不想就此离去,只好厚着脸皮又叫了一声。这次老板醒来了,迅速的走到我的车前,低头观察着,我说到:“需要打一下气,然后放点油润滑一下。”
不想他却说:“这种气嘴,自从有了共享单之后我就没见过了,这里打不了气。”然后就迅速的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
“没有转换的接口吗?”我不甘心的问。
“那你要到老一点的店里去看看了,我这里很久都没见过这样的气嘴了。”他躺在那里慵懒又不失礼貌的说着。
“你这里都没有,那怎么办啊?”我喃喃的说着把车推了出来,脸上火辣辣的不知是被晒的还是烦的,我在门口停了一下,想着怎样安抚小孩,想着明天就要开始旅行,想着还要推车继续走的两公里路,烦躁和恼怒的情绪冲到了头顶。
“不不不,我得冷静下来,不能就这样放弃。”我安慰着自己,“或许还有机会,不要急着放弃。”没走几步,就看到旁边有一家五金店,我把车停下来,走进去问道:“老板,有打气筒吗?”
柜台后刷着视频的大爷,抬起头来和蔼的笑道:“有的,有的。”
我刚想问老板放在什么地方,他就从桌子后面走了出来,走到里面的货架前,弯腰从最下层拿起一捆打气筒,他费了好大力气,才抽出来一个给我。
“我可以试一下吗?我的车就在外面,不知道能不能用,”我问道。
“没问题的,都可以打的,”老板说着,跟我一起走了出来了,一边说着怎样使用,一边把接口按到自行车充气的口上,但却没有和这个气嘴接上。
老板楞了一下,无奈的起身说道,“你这种可能要到修自行车的店里去看看了,后面就有一家。”
“我刚去了,谢谢您了。”我抱歉的说着,推车离开了。
就在刚才走过的路上,另一个刚才没有注意到的电动车修理店,又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赶紧跑去询问,结果还是打不了。
我一路往回走,一路思索着还有什么办法。忽然想到公司附近有一家文具店,正常会有打气筒卖,但过去需要绕一点路,要不要过去呢?
刚刚隔着云层的太阳已经钻出云层,把影子投在我的脚下,皮肤被晒的有点痛。去不去呢?我埋头看着脚下的影子,感受着汗水被烘*黏腻,心里的烦躁似乎也被这烤人的太阳烘干了,心态渐渐的平和起来。还是去吧,也多不了几分钟时间。我想着,一步步来到文具店门口,把车停好。
“有打气筒吗?”我走进店里向店员询问道。
一个年轻的女人给我找了一个打气筒,一个大约有一米长的黑色塑料打气筒。我看了一下接头的位置,有粗细两个孔,细的孔似乎比前面看到的孔都深一些,我的希望又来了。
“我可以先去试一下吗?我的车就在门口,前面看了几个都打不进气。”我问道。
“好。。。”她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下来。
我试着把打气筒的口和自行车的气嘴接上,竟然可以连接上,心中不禁涌起了一阵狂喜。我赶紧打了两下,但第三下就压不下去了,似乎被什么堵死了。我颓然的放下打气筒,告诉店员打不进去,问她是否还有其他款式,她说没有,并让我去专门卖自行车的店里看看。
离开文具店,我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只好把车推到了公司。放车的时候,我发现旁边也有一辆崭新的山地自行车,气嘴和我手上的这辆是一样的。
12:15出发,回到座位已是13:50,离上班还有10分钟时间。跨过同事午睡的小床,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终于凉爽了一点。
几声闹铃的滴滴声后,办公室里响起了轻松的音乐,同事们收起午睡床的声音也“咔、咔”的响起,随着灯光的亮起,下午的工作正式开始了。
很快旷工也从家里过来了,可能因为看到了门口停放的自行车,她刚一过来就问我,“怎么样啊?气打好了吗?”
我把经过说了一遍她却一脸吃惊的说,“以前也经常去打气啊,竟然这么复杂?我给你问一下我老公。”说着她打了一通电话,一番沟通后她告诉我:“他说,把气嘴的螺丝拧松,用家里的打气筒拔了那个针,就可以打了。”
“那个拔不出来啊。”我惊奇的说。
“你说也奇怪,以前他需要打气的时候就是到附近的修车店里自己充一下,然后给人家一块钱就可以了。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呢?”她十分不解的说道。
“或许那里的自行车修理店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车吧。”我无奈的说。
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接小孩放学的时候我的车依然没有一辆到位。
从学校里跑出来的女儿,一看到我就满眼期待的问,“妈妈,那车买好了吗?”
我只好无奈的说:“没买到,借的车也不能骑。”
“那我们明天怎么办?还能出去骑行吗?”她两眼忽然泛起了泪光,低声的问我。
“如果实在不行,只好骑共享单车喽。”我故作轻松的回答。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和她说东说西,而是静静的坐着,想着明天该怎样出行。是啊,现在已经放假了。明天的旅行还要继续,但真的要用共享单车吗?她还从来没有尝试过骑共享单车,更何况要做长途的骑行呢?看着兴致勃勃的女儿,我知道她不需要想那么多,只要知道明天还能一起骑行就可以了。
回到家,看着忙忙碌碌收拾东西的女儿,我却提不起劲来,躺在床上刷起了短视频。忽然想到那个让许多人摇头的气嘴,就搜了一下自行车打气,点了几个短视频后才发现,原来自行车气嘴分英式、美式、法式,常见的是美式的口,平头,稍粗一些。英式的略细一些,其他和美式的一样,而我今天碰到的是法式的,在视频中可以加个螺丝帽一样的转接口,就可以用美式接口的打气筒打气了。
忽然想在文具店看到的打气筒,明明已经很好的连接上了,却没打进去。难道只是因为我没有把气嘴上的螺丝拧松?我豁然开朗。第二天早上,我趁着女儿还在睡,早早出门来到了那个文具店。但到了那里却发现门上贴了一张“放假通知”。
唉,我真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