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写纸的字迹去除了如何恢复,复写纸时间长了怎么恢复

首页 > 生活常识 > 作者:YD1662024-02-03 06:34:15

档案中消失的字迹清晰重现、粘结劣变的电影胶片修复后现“真容”、风化褪色的古代壁画恢复原貌……陕西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档案和文物保护专家李玉虎教授及其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让“面目全非”的历史文物重现真容。

复写纸的字迹去除了如何恢复,复写纸时间长了怎么恢复(1)

李玉虎教授在实验室。新华社记者李亚楠摄

李玉虎: 进入文物保护研究领域其实是“歪打正着”。我1983年从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档案局负责修复破损档案。初接触这份工作,我觉得档案修复是个手工活,和化学毫无关系。想到学了4年的专业将无用武之地,我其实非常沮丧。后来我接到了修复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档案的工作,发现文件中用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等书写的字迹严重褪色、模糊不清。如何让字迹恢复清晰,重现历史信息,是我工作遇到的难题,而化学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

当时的研究环境不比现在,档案局没有实验室、没有指导老师,也很难找到参考文献,好在有领导的支持。我用自行车驮回玻璃棒、烧杯、化学药品和各种仪器,将一间暗室改造成实验室,在每一次修裱中不断学习,仔细观察、记录和分析各类字迹的褪变、洇化过程。一有时间我就去化工厂、文具用品厂等地方向老师傅请教,了解字迹的墨水等书写工具的化学成分。

褪变档案字迹恢复与保护属于交叉学科,需分析染料褪变机理、恢复与保护机理等复杂问题。李玉虎做的就是不断实验,失败了找出原因再尝试。

李玉虎: 当时,我基本上以实验室为家,经常通宵达旦。好不容易从十多种高分子材料中找到了可以加固纸张与字迹的材料,有一定效果,但还不能做到在修裱中完全防止洇化。后来我系统研究了水溶性染料的“静电吸附凝聚”性能,研制出“微量沉淀”与“壳聚糖加固剂”,能让水溶性字迹凝聚固化,在修裱中避免洇化,保持档案原貌。针对档案、图书严重酸化,且“酸碱混杂”的实际情况,我们还研发出“档案、图书规模化气相脱酸与加固技术”。

为彻底攻克水溶性字迹洇化、纸张酸化成渣等事关古籍、档案原件存亡的瓶颈性难题,李玉虎孜孜不倦30年,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延安时期革命历史档案、日寇侵华罪证档案、孙中山手书“博爱”“建国方略图”等重要文献档案的修复,将珍贵的历史信息留存下来。

李玉虎: 对档案的修复,让我开始关注文化遗产,了解到在文物保护领域有许多未攻克的技术难关,直接影响文物的存续。文物保护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门专业的科学技术。纸质文献、壁画、彩绘、胶片等的风化、褪色、剥落、霉变中有化学变化的作用,因而它们的修复也需要化学技术的“加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李玉虎为自己确立了3个研究方向:纸质档案保护、影像资料保护和文物保护。

李玉虎: 修复胶片、照片是另一个难题。看起来都是霉变、泛黄、褪色,但照片、胶片和纸质档案的成因有所不同。做研究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我们掌握了病害成因、治理等相关科学与技术要素,研究出包括“褪色模糊照片显现加固”在内的7项创新技术,系统地解决了感光影像档案保护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创新技术为支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工作照、辛亥革命志士等人物照片,南京大屠*、第二次长沙会战、“四·八烈士遇难现场”等重大历史事件照片得到恢复,形成了宝贵的历史影像档案。

复写纸的字迹去除了如何恢复,复写纸时间长了怎么恢复(2)

李玉虎教授为学生答疑解惑。新华社记者李亚楠摄

不同环境、不同材质的文物出现的病害各不相同,李玉虎在“见招拆招”中不断累积经验。针对古代壁画、文物彩绘病害治理,李玉虎团队研究出“风化褪色的古代壁画、文物彩绘的显现加固”“古代壁画、文物彩绘滋生霉菌与低等植物、粘结有害土锈保护性去除”“文物起甲、脱落、酥粉彩绘层回位修复”等关键技术。团队参与了秦宫殿遗址壁画、西汉彩绘兵马俑、唐昭陵和唐乾陵园区出土壁画、北京故宫御花园绛雪轩、乾隆花园三友轩古建筑彩画等全国重点文物的修复保护工程。

李玉虎: 壁画、陶俑等文物上的彩绘,由于环境变化,出土后即刻就会出现龟裂、起翘、脱落、酥粉、褪色等问题,原本的色彩可能在几分钟内就会永久消失。我曾亲眼目睹过这一过程,很让人心痛。面对珍贵又脆弱的文物,修复时一定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一旦损坏不可挽回,工作必须认真细致,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首先要分析清楚病害出现的原因,再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最后才能在文物上进行小面积实施。2003年,我们在修复南唐二陵墓室内纹饰时,壁画不仅风化褪色,还有苔藓。我们多次在现场勘察、取样,鉴定苔藓种类、研究风化褪色原因,通过多次模拟实验,发现可以先用水溶性环氧树脂去除剂清除苔藓,再用显色保护剂恢复色彩。我们在壁画上选择了两块巴掌大小的隐蔽部位修复,并对修复部位进行了长达6年的观测,确保没有伤害、性状稳定后,才开始大范围修复。

如今,越来越多的跨专业人才主动加入到文物修复科学研究中,用科技守护文明。在李玉虎的带领下,陕西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与文博单位一起,攻克文物和档案保护领域的多项国际性难题,获得中国国家发明授权专利90余项、美国国家发明授权专利7项,实施90余项保护工程,科研成果辐射30个省区市。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9期内容

半月谈记者:蔡馨逸 李亚楠 / 编辑:尤立

责编:郭艳慧 / 校对:秦黛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