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与战死的妥明所传回民军相比,白彦虎的“恶劣”在这里已经显而易见,因此,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穆斯林起事的性质已经与白彦虎领导的回民动乱性质完全不同。
1873年,左宗棠集合徐占彪、宋庆、金顺、刘锦棠等部大举围攻肃州,其后亲自前往肃州督战。11月,肃州回民动乱首领马文禄投降,其部属约有七千人被处死,至此,陕甘回民动乱告终。但是,在左宗棠的心中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肃州之役中白彦虎逃至新疆,而在他看来,不消灭白彦虎这场动乱就不算结束。
白彦虎早年投效清军,1862年,利用陕甘回变起事,在多隆阿的打击下退至甘肃董志塬,后被推为陕西回军十八大营的元帅之一。白彦虎善于设伏,多次击败清军,在陕西、甘肃造成极大破坏1869年,反攻西安,被左宗棠击退,仍退入甘肃。其后,在左宗棠军的追击下,一路逃窜,由河州至西宁、由西宁至肃州,再由肃州至新疆,沿途烧*抢掠,犯下累累罪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今天一些人竟然无耻地将其称为“民族英雄”。白彦虎自肃州出逃后,一路疯狂烧*抢掠至敦煌,窜至莫高窟。寺院僧人闻讯早已四处逃生,敦煌当地官员也没有对莫高窟采取有效保护,没有文化的白彦虎便用莫高窟来发泄自己的“仇恨”。
“他们对莫高窟洞窟的佛教彩塑和壁画肆意毁坏,纵火焚烧窟檐走廊,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当时,白彦虎部因为害怕左宗棠大军的到来和敦煌军民的四处剿击,惶恐不可终日,因此在莫高窟也只是匆忙火焚,没有进入洞窟逐一捣毁佛龛造像。这才使人类文化瑰宝莫高窟躲过灭顶之灾,得以侥幸存世!”(张自智《白彦虎火焚千佛洞》)
在今天敦煌莫高窟第146窟甬道南侧壁上嵌有一方民国五年“重修千佛洞宝贝佛殿功德碑记”木碑,其中记载了有莫高窟(千佛洞)入清以后的繁盛与同治年间遭焚之事:敦煌之有千佛洞,由来久矣。稽诸邑乘,证诸父老,亦莫详其所自始、述其所以来也。历观古碣,惟唐为盛。自前清定鼎以来,洞宇如旧,佛像犹新,级有三层,像约万数。洞各千佛,实不止千,不过总其成数而已。每年四月八日,相传为浴佛会,邑之士女邀福酬愿者,络驿不绝。诚为一邑之胜境焉。迨同治年间花门变起,遂将佛龛半付灰烬,令人有不忍目睹之状。
另外,敦煌研究院孙毅华在《波映重阁今何在——莫高窟南区窟檐遗迹调查》以及贾俊霞《明清时期的敦煌》(史学集刊,1994.1)等文中也有考证记述:“同治年间, 敦煌回民白彦虎起义时,尽毁莫高窟走廊, 上层诸窟遂不可登……”甚至,有学者将此次事件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莫高窟最危险的大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