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又称文昌庙、文昌祠。早年呼和浩特有文昌阁三座,分别是位于旧城魁星楼巷蒙古文昌阁,新城东南满洲文昌阁,旧城清泉街汉文昌阁。
小东街文昌阁 小东街文昌阁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为蒙古文昌庙。原先庙中有“奎星楼碑”一块,它记载土默特官兵于归化城东南文明之地,建设文昌庙奎星楼,以为报答神庙之所。“殿启三楹,堪设桂香之宝座;楼成八角,权司点笔之高台,丹楹刻桷,塑像金装”1 郑植昌《归绥县志》金石志,第1186页,民国二十三年,北平文岚簃印。 蒙古文昌阁“正殿三楹,后殿三楹,东殿三楹,西殿三楹,大门三楹,上祀奎星于三层楼”2:清编《土默特旗志》卷六,第436页,成文出版社1968年。文昌庙正殿除祀文昌帝君外,还塑有泥像二童子,待立于文昌帝两侧,曰“天聋”“地哑”。意为防止科考时泄露机密。
山门上方,建有八角楼一座,内祀奎星。奎星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一,乃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奎木狼。将他塑在奎星楼内,以握笔踢斗姿势作为文运气兆好现象。奎星早在南宋时就出现,所以在建文昌庙时,都在山门正中上方建奎星楼一座。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载:“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
文昌阁是祭祀文昌帝君的庙宇。文昌帝君亦称文曲星,是民间传说中天上玉皇大帝派下凡来掌管人间文昌府之神,所以被尊称为文昌帝君。史料记载:“梓潼帝君姓张名育字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之立庙祀之。”3:〔清〕张廷玉《明史》礼志,中华书局1974年。
古时候,读书人一般祀他,以祈得保全功名。在《清汉内传》中讲文昌帝君是生在国初,后来转世转生于晋末的四川。并在东晋宁康三年(374)称蜀王。后来在抗击符坚时阵亡。后人为纪念他,便在七曲山修建祠庙。唐宋时曾被封为“英显王”。到元代仁宗延佑九年(1316)又被册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宋、元及明、清科举盛行,各地纷纷建立祠庙祈祷文昌帝君显灵,来保全功名禄位。
小东街文昌阁在清宣统元年(1909)设蒙古教养学堂一所,后在民国时又被作为绥远全区通俗教育讲演所,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为绥远省民众教育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昌阁曾是土默特人民法院办公地。
海窟街的文昌祠,建在南龙王庙前,是“清乾隆十四年由善士张嗣贤募资修建,为汉文昌庙。有正殿三楹,山门上盖八角楼,祀奎星”4:绥远通志稿编纂《绥远通志稿》卷十三古迹,第26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民国三十六年(1947)7月,该祠创建归绥参议会附属小学。后改为玉泉区清泉街小学校。
新城文昌庙亦称文昌阁、文昌祠,位于绥远城东南隅河西公司院内。(今河西公司南巷北)是呼和浩特市早年三座文昌祠之一,此文昌祠属满州人供奉,故称:满文昌庙 。绥远城文昌祠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该文昌祠坐北朝南,建筑较大,由山门、配殿、大殿组成。山门三间硬山,列三门中大边小,呈拱圆形,脊中间驻一楼曰“魁星楼”,楼高20米。与其它地区不同的是绥远城的文昌祠和归化城文昌祠均没有把祠与阁分设,是把魁星楼建在文昌祠门脊上,形成上为魁星楼,下是文昌祠门,庙为主,楼为副。在满文昌祠山门洞内多塑一文昌帝君之坐骑骡子。阁楼内塑赤发蓝面红须魁星。只见他左脚登在一鳌山上,右腿抬起用脚踢左手拿的墨斗动作。再用左手握笔点化,意为用笔定科举中试人名字,即“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大殿五楹歇山,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宏伟壮丽,殿前一铁铸大型香炉,殿内塑彩泥文昌帝君像一尊。清末,该庙废之。
文曹建成2016年
此文已经申报著作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