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身份地位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
黔(qián)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黄冠:黄色的束发之冠。因是道士的冠饰,故代指道士。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故代指侍从贵臣。
黄衣:道士穿的黄色衣服,故代指道士。
布衣:麻布之类的衣服。因布衣是平民的衣着,故代指平民。
青衣:古代婢女多穿青色衣服,故代指婢女。
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或以白衣、白身称之。
青衿(jīn):也作青襟,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故代指读书人。
黄裳:太子的代称。
韦带:熟牛皮制的腰带。普通平民系韦带,故代指平民。
缙(jìn)绅:古代士大夫大带子下垂的部分叫绅,笏(hù)插在皮带与带子之间叫缙(也作搢),所以缙绅代称高官。
褐夫:褐是麻毛织品,质地较次,是穷苦人穿的衣服。褐夫代指贫民。
裙钗:唐以后用裙钗代指妇女。
袍泽:古代士兵穿的衣服,故代指将士、战友。
左衽(rèn):古代衣襟又称为衽,襟要向右掩。左衽指襟向左掩,用左衽代指不服朝廷的远方敌人有的甚至通用至今。
旒、帻、冕 。
旒——冕上延板前后沿所悬垂的串式珠玉,它的多少与材质是区别职位高低的标志。《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十二旒即十耳串,每旒十二就,每就贯一玉,共贯玉珠十二枚。每就长一寸,每旒长十二寸,故天子冕旒长与肩齐。天子的垂旒以朱、白、苍、黄、玄顺序反复排列,并用五彩丝绳的藻贯穿,所以称玉藻。后世历代沿用,其长短及色质等有所不同。